从沙盘读懂孩子 用沙盘转化情绪

2019-01-24 23:52:46 郭素 124

2个半小时的课程结束后,老师同学们都陆续离开了,我留下来收拾咨询室。晚上9:30,夜已略深,只听得见扫地的窸窸窣窣的声音,咨询室格外安静。

 

突然,一阵嘶声裂肺的哭声打破原有的宁静,循声前往,才发现沙游室竟然有个5、6岁的孩子,想是同学上课带来的孩子,为了不影响课堂,留在沙游室玩沙盘来着。

 

推开门,看到母亲抱着孩子,焦急而关切的问“你怎么了,告诉妈妈吧”,孩子完全没有理会。母亲茫然又无助,孩子闭上眼睛,哭得悲切而绝望,全然不顾母亲的提问。

 

我轻轻的走进去,看了一眼沙盘,立刻明白了孩子经历了什么。

 

整个沙盘看起来很凌乱,从孩子的方向看,左边沙比较薄,右边高高的堆了一个小山丘。两个娃娃躺在满是沙的床上,一个娃娃随意的被扔在床边,女孩子用来过家家的锅碗瓢盆刀叉盘碗散乱的七倒八歪的分布在各处,桌椅有的正有的斜,有的立有的倒,毫无规律的出现在中间偏右的一大块区域里。左上角两个垃圾桶斜斜地靠在沙里,右侧高高的小山丘里隐约可见红色橘色的物体边缘,想来是有什么东西被埋在了下面。

 

从孩子选择的沙具来看,基本都是围绕同一主题,不管是野炊还是烧烤,看得出孩子最初的心情是闲适而愉悦的。这和母亲的描述是一致的。母亲说准备去上课前跟孩子约好,她玩沙盘妈妈上课,需要的话可以来教室找妈妈。孩子开心的答应了。

 

也许孩子不敢打开门,也许孩子不好意思打断课堂,总之因为时间过长,超出了孩子的预期,孩子的心情由愉悦变成焦虑。

 

原本摆放有序的桌椅被打翻,茶壶茶杯、锅碗瓢盆被扔乱,就连垃圾桶也被掀翻。不再有心情去沙盘架选任何东西,女孩子常常放在躺椅边的遮阳伞,喜欢装点的花草树木统统没有拿,焦虑情绪在光秃秃的凌乱的野炊现场蔓延。

 

随着时间推移,夜色降临,妈妈还是没有出现。孩子也许有些担忧,有些委屈,有些恐惧,各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孩子不知道怎么办,只希望妈妈快点出现,可怕的孤单赶紧结束。

 

那些看起来温暖的橘色的盘子,红色的铲子此时感觉那么扎眼,不想看到它们。用沙子把它们统统埋起来吧,全部,埋起来!

 

这是我们应对恐惧最常用的办法,把他压抑到潜意识里,不看不想不听,在沙盘里,就表现为掩埋这个动作。

 

我决定支持一下母亲,帮一帮孩子。

我凑到母女俩身边,轻声说:宝贝,是不是等妈妈等得太久,有些难受?现在妈妈抱着你,你可以告诉她,你刚才有些烦躁,有些害怕,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不知道妈妈是否能回来。

 

孩子没有理我,但是哭声小了一点。

 

妈妈坚持问:你怎么了,跟妈妈说说你怎么了?

 

我小声告诉母亲:孩子现在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需要你共情她,帮她给情绪命名,看到她的情绪。

 

我回到沙盘,开始描述我看到的:喔,这有一个桌子,啊,它翻掉了,我要不要把它扶起来呢?停顿了一下,余光看到孩子半睁眼看了我一下,闭上眼睛哭得又大声了一点。

 

我接着说,嗯,不能扶她起来,她还想躺一会呢。意识到孩子还在情绪里,我放慢了步子,让娃娃待在原来的状态里,就是允许孩子在自己的情绪里自由的带上一会儿。跟着孩子的节奏来,这一点很重要。

 

我开始转向小山丘。故作神秘的样子,说:哦,这么高的山丘,里面会不会有宝藏啊?我得拿探测器探一探。在玩具架上找了个听诊器,我煞有其事的开始了探测。

 

余光中,我注意到孩子从母亲怀里撑起来,看了我一眼,又转过头,哭声转为断断续续的呜咽。

 

随着我不断的从沙里挖出宝贝来,孩子渐渐停住了哭泣。时不时的看我一眼,又看沙盘一眼。我好奇的自言自语,这么多宝藏,谁埋的呢?其他地方还有吗?我得好好仔细探一探。

细细搜索之后,我满意的放下听诊器,看着从沙里挖出来的一桌子的铲子盘子,仔细考虑了一下,说,这么摆着好像不好看,得整理一下。说到这里,我顿了顿,等孩子的反应。见她很安静,我知道得到了孩子的允许,我开始了整理工作。

 

娃娃们站起来,看我收拾吧!我自言自语道。接着把床上的锅里碗里盘子里的沙倒掉,椅子围着桌子摆好,锅碗瓢盆一一归位,弄好之后,我大声地自言自语:都好了,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

 

还有垃圾桶。”

 

我心里窃喜,知道孩子的情绪已经平静了好多。

 

哦,对了,多亏你提醒,还有垃圾桶没有摆好呢。我带着欣喜的情绪,对孩子表示感谢我自然的从自言自语切换到对话模式。孩子能参与进来,说明她已经从原有的情绪里走出来了。

 

看了看她,我问,妹妹看看,有没有要增加的?

孩子起身看了看玩具架,说,还有两个椅子。

哇哦,看来今天的客人不少呢。谁还会来呢?

孩子没吭声。

我接着说,不对,是她们三个加我们三个,刚好六个人。是这样吗?

孩子点点头。

 

玩了一下会儿,我拉开窗帘,说:哦,天已经黑了,我们的聚会结束了,看起来是回家的时候啦。

我们回家好吗?

妈妈也问:回家了,好吗?

孩子点点头。

 

整个过程中,不管是语言、语气、语调还是语速,我都跟随孩子的情绪,或快或慢,或惊讶或欣喜,前面用共情猜测,帮助孩子给她的情绪命名,后面用行为共情。整理沙盘的过程其实也是帮助孩子整理内心只需、、秩序的过程。让孩子知道她的情绪已经被看到,她已经有人陪伴,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再跟随孩子的节奏对沙盘进行整理,孩子内心被打乱的秩序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情绪随之得到转化。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