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感知世界(上篇)
在书桌前透过窗户看到对面楼顶小花园的各种植物迎着泛黄的阳光,欣然的接收着大自然的馈赠,争先抢后的展现着它们的舞姿。随着微风英姿飒爽,花开得正艳,三两只小鸟在树枝上嬉笑,一对白鸽也来热闹一番,翩翩起舞的绕过楼顶,好像在谈笑风生,诉说着它们看到的世界。
透过丛林是略显的马路,车流正周而复始的穿过,此时,我的思绪定格在最近看到过的一本书里的内容:感知我们的世界。书中说到通过四种现象了解这个世界,角度很独特,这也启发了我的一个咨询案例的咨询思路。当我的来访者用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他失恋这件事情背后的恋爱关系,他感觉轻松了很多。
1.我们怎样定义一段关系
2.我们怎样定义一个人
3.我们怎样解释一个事件
4.我们对于改变抱有怎样的态度
这四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可以刻画出所有个体与他人以及与环境关系的特点,萨提亚就从这四种现象中发展出了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的概念。如果人们能理解这些现象,与知道自身在这些现象中的表现,以及如何沟通这些现象,那么就可以明了个体和关系的一切。我们依次来了解具体的理论假设。
(一)对关系的定义
萨提亚非常推崇平等观念,她坚信:众人皆生而平等。这个观念的前提假设是: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变得整合统一的能力,只不过我们不常使用它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自己以及世界面前用各种标签来代表自己,比如在我的家里,我是孩子的妈妈,也是丈夫的妻子更是父母的女儿。我们时常将注意的重点放在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上,我是妈妈、我是妻子、我是女儿,当这些角色变成了身份时,人的独特性却渐渐消失殆尽,以至于很难描述我是谁。
由此,人们通过角色来证明自己有时甚至会忽略掉自身特有的想法和兴趣,以至于我们不清楚自身的价值。
在等级模式中,只有一种关系存在,就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即某些人处于优势而另一些人处于劣势,这种关系往往是我们熟悉的各种角色,如:父亲与孩子、老师与学生、老板与员工等,不论是否出于良好的目的和愿望,这些角色背后往往都隐藏着某种形式的优越感。
举例来说,我一般在参加活动做自我介绍时,我往往会说,我目前是一名全职妈妈,而全职妈妈这个词只是我目前扮演的角色,当孩子稍微大一点了我的角色可能又会变成一位全职心理咨询师,那我们如何区分所扮演的角色与作为人类本身的自我之间的差异呢?
书中给到一个很好用的办法就是我们使用动词来阐释角色,比如“我是一名全职妈妈”变成“我目前正在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度过他生命中的最初三年”这样就从角色转变成了自我价值。
萨提亚认为:影响个体自身安定、人际和睦以及世界和平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并不知道如何去感知和接纳他们自身价值的平等。如果我们一直处在等级关系的角色中,往往我们的感受可能是空虚、愤怒、恐惧以及无助的,而这些感受背后相应会出现的身体语言有讨好、指责、超理智以及打岔等沟通姿态,这些姿态无疑是在表露出我们掩藏在内心的心理创伤。
所以说,我们怎样知觉关系和其他关系决定了我们如何行动和表现。而有能力掌控自己生活的想法和感觉将是我们终身成长的能力。
回过神来,对面屋顶的小鸟依旧在嬉笑,小水竹也跟着笑弯了腰。春天的感觉真好,阳光透过窗户斜打在我的身上,此时感觉自己很自在、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