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是你
本周参加了素素组织的以处理亲子关系为主题的沙龙,带领者现场完成了两个雕塑,并对此进行讲解。
第一个雕塑处理的是如何解决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沟通困难。儿子12岁,上小学,之前的成长过程一直让母亲比较省心,对自我的要求非常高,完成程度也都超出母亲的预期,母亲很满意。但最近一年的时间“不太听话”,并且不愿意与母亲沟通,母亲非常焦虑和困惑。
第二个雕塑是如何处理母亲眼中的“父女问题”。在这个家庭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以“尊重孩子的意愿”为主,不喜欢对孩子采取强制性要求;而父亲是一个规则感很强的人,总是以各种各样的“规则”约束孩子,引起孩子的不满。母亲非常反感父亲的这种做法, 为此总是将孩子护在身后,拒绝父亲靠近孩子。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看到了家庭中对孩子成长的种种困惑背后,隐藏着的家长们的“控制”。很多时候,家长口中的“为你好”,也许只是将对自身现状的不满,或者无法实现的理想与抱负,强加在孩子头上。
在沙龙以及会后讨论的5个小时内,孩子与她的新朋友从认识、互动、合作到离开时的依依惜别、彼此约定,完全没有对我的需要。也亲自在我面前呈现了她强大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正是我以前一直否定的,觉得她“害怕面对、需要保护”的部分。
作为孩子母亲的我,对此也进行了一些反思: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或多或少的受过伤,它们逐渐变成一堵堵厚厚的墙,将我们与这个社会的关系或现象隔离开来。我们躲在自己建造的城堡里,假装看不见那些让我们受伤的过往、假装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呐喊,假装这样便能过好一生。当我们有了孩子,看见他们天真可爱的稚嫩模样,舍不得他们受一点点伤害,不愿意再走我们曾走过的路,于是将他们抓紧这个我们已经构筑好的防御城堡里,甚至再为这个城堡“添砖加瓦”,想要把孩子牢牢困住。从我们的内心来讲,这真的是“为你好”,也真的是因为“很爱你”。
可是我们忘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完整的思维与感受,有他们对这个世界独特又绝无重复的理解,那是一个外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明白的系统,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当做一种欣赏,而非要去干涉甚至改变呢?
每一个大人,都曾是一个孩子。记得孩提时的自己最想得到的精神支持是什么,然后将它作为最贵重的礼物送给我们的孩子。我想,这便是我们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