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完美主义焦虑

2018-12-03 21:38:28 102

文/木沐 

 

你是否想潇洒做自己,却深深在意他人观点;

你是否在很多小事或细节上纠结,消耗了不少精力而感觉疲惫;

你是否觉得自己完美主义,时常感到紧绷和压力。

 

回顾以前的自己,更像活在自己对周围人反馈意见的揣测和感受里。编辑微信内容时常要反复调整,发出前也多次踟蹰;对他人的回应与反馈总思忖很久,反思自己是否得罪了他人,处理事情是否是不够妥当,然后陷入了无措、自责或对他人的愤怒中。下班回家已久,内心的不快、纠结却持续上演,只得找朋友说,找家人聊,情绪上有所舒缓,时间和内心精力却消耗了太多。

进入心理学后,自己慢慢有了变化,说话做事果断了不少,陷落在他人观点中的时候也少了,自我攻击大幅降低,常常体会到内心的平和。

自己分析原因,觉得有以下几点:

放弃完美诉求,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完美是个全时空概念,如同纯然的白纸容不得一个黑点,从这个角度上看,完美是脆弱的,于现实中不可得。道理从不复杂,而我们却难以放下完美。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接受自己是平凡的吗?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我们不是伟人,没有不接受自己平凡啊。如果我们继续问自己这个问题,不急于作答,而是向内地、静静地等待内心深处传来的声音,这次还是和跳出来的第一反应一样吗?可能有个声音说“人只活一辈子,时间有限,当然希望自己更完美”;还可能是“我还不错,当然希望自己更好”。我们内心可能并不甘于平凡。有人也许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要接受平凡呢,拼搏的努力不是应该被欣赏和肯定吗?接受平凡,放下的并不是生活中认真和努力的姿态;接受平凡,是承受自己的有限性,放下将完美看作应然需达成并且实际可达成的现实目标。若执于完美,我们内心时时刻刻是担心而紧绷的,念于每件事、每个细节、每个相处情境,很容易陷入不达完美的自我苛责和价值抨击中,感受到自我于茫然无措间的崩塌;放下完美,我们方能得以放松,有空间觉察和感受自己、看见自己,然后得以更好地成为自己。

举个例子,以前害怕发言,发言前总是先打好腹稿,并在心里重复几次,然后在长久纠结中选择说出来或者放弃。想要做好,想要赢得他人的好评,是背后的主导原因。现在,一般是大概方向性地想想就说,或顺应自己的感觉不经思考而直接说出来。心里在意的是在当下体验中的表达,希望自己所说的话基于当下真实所感,并且相信内心源泉会引导话语自然而生。这转变在一次次尝试中获得确认。

一件事情的处理只是生命河流中的一个点,无论怎样的呈现,终难以屹立不动。以完美为目标,将自我价值关联于每件事情并且执着其中,就会被束缚和钉绑于每个时点而无法放松;将每件事情作为自己生命河流中的一段经历,真诚感受和体验,就能更多看见自己,随着经历自然而然地成长。也因关注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对自己的觉察和感受充分负责,渐渐地,自己与他人的内心界限更加明晰,内心空间增大,他人的反馈慢慢地被推离开。

相对于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更好地成为自己。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