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少年”和他的爸爸

2019-06-10 00:19:26 张敏 142

最近和一位满脸愁容的同事聊天,得知他儿子小A特别喜欢玩手机,游戏、电视剧、新闻等内容都有涉及,就是不爱学习,成绩不理想。为此去年9月在小A本该读初三的时候,他为小A选择了转校并降级到初二,但这学期开始,小A直接不去学校,现已面临被学校勒令退学,他非常着急、苦闷,想放弃小A,甚至在思考是不是自己离开才能让家里的生活好起来。

去年暑假我和小A见过一次面,他聊到了对父母的看法、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件,言语中透露出对父母的恐惧和心疼。看到小A 流下的泪水,眼睛里的迷茫和无助,联想到同事说起小A跟他打架的经历,我看到了笼罩在这个家庭上方的不良相处模式——暴力。

每次谈到如何处理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同事想到的都是打骂,或者没收手机,同时会谈起小A的种种不是,当我跟他提起小A对他和妈妈的心疼时,同事说是小A在人前会装样子。我问在他眼里小A有什么优点,他说:“不沉迷手机的时候,是个暖心的孩子,一旦拿起手机就不是人了。”我又问“看到小A 的优点时,会夸奖吗?”同事说“不能夸,一夸他尾巴就翘上天”。因为小A现在面临着被退学,家里的亲戚推荐去他们县城戒网瘾的学校,同事问我觉得怎么样。

戒网瘾学校怎么样我不知道,该不该去也不由我决定,但在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同事眼中的“来访者”是小A,而对我来说,来访者是整个家庭。(确定问题是什么或来访者是谁)在这个家庭里,每当小A 出现了不符合爸爸认知的行为,爸爸的处理方式就是打,而妈妈也在一旁不停的念叨。没有人停下来问问对方:“你希望我怎么做?”也没有人主动发出邀请:“可以听我说说内心的感受吗?”(寻找缺失的东西、阻断失调的模式)虽然没机会直接与家庭所有成员见面,但我想,从身边可以接触到的同事开始,先梳理同事内心的那些“沟沟坎坎”,让他看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学会如何先照顾自己,家庭的问题会就变得容易许多(追踪过程、积极主动)。

在一次下班后,我拿着本子请同事帮我抄写一首诗。

他问:“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写的字漂亮,我很喜欢。”

他说:“我的字都是鬼画符。”

我重复说:“你的字漂亮,我很喜欢”。

他有点不好意思:“哪有?我写的这个哪叫漂亮?”

我再说:“我觉得你的字写的很漂亮,我很喜欢”。

他脸上挂着淡淡的笑:“以前练过”。

我又说了一次:“我真的觉得你的字很漂亮”。

他笑了起来,终于答应帮我写。

我看见,当一个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时候,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不相信来自于外界的赞美,第一反应一般是“我不行”、“我怎么可能是这个样子?”而当外界持续肯定的时候,他的自我否定会慢慢松懈。完成这个过程后,我问他,听见我的欣赏时,内心有什么感受。他说还是很开心的。希望这个小体验,能被他带到生活中去,渐渐的学会感受自己的一切,与小A和谐相处(体验先于解释)。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