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期儿子的沟通实录-1
周六,端午节第二天。10点,老公看到儿子睡眼惺忪的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巴克球发呆。提醒他该吃饭吃饭,该洗漱洗漱,发呆算什么?儿子起身,懒懒的坐上餐桌。
不知道话题是怎么展开的,老公的声音传进卧室的时候,已经能感到一股压抑的愤怒了。
“你说,教了你这么多年,你都学会了什么?”“做作业”儿子的声音不高但很执拗。
“什么!你再说一遍,这么些年你就学会做作业?!”听得出来,火山就要爆发了。
“就是做作业啊!还有什么?”儿子也不甘示弱,执拗的声音高了许多。
“教你养成好的习惯、教你学会安排时间你都没有学会,学习就是做作业吗?你给我好生想,想清楚了为什么做作业再说,想不清楚作业也别做了!......”老公一口气说了一大串,从高亢的声音、急促的喘息来看,他的情绪小怪兽已经双眼通红、利爪抓地、背部紧绷,只等笼门打开了。
这个时候,家里的“土贼”感觉到了异样,率先放出了自己的小怪兽,冲着客厅就是一顿狂吠。
这个不识时务的小家伙啊!我预感情况不妙,赶紧放下手中的书准备拦住老公,无奈还没走出房门就已经听到了小“土贼”凄厉的惨叫。
儿子放下手中的碗,起身快步走向卫生间。我走出卧室,正好看到他单薄而决绝的背影。
一道门把儿子和我分开,他在门里,我在门外。但我看得更清楚的是儿子心里的那道门,关的严严实实。
老公还没有从他的愤怒中回过神来,看到我就像高压锅加了泄气阀一样,滔滔不绝的开始了前因后果的描述,不难看出,他真的被儿子的回答和语气、状态气得够呛。
我静静的听,不时的点头表示理解,好一阵过去了,老公终于平静了一些。我也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始末,和狗狗遭受无妄之灾的原因。
我重新拿起书。我知道这个时间是需要留给儿子的,这么汹涌的情绪浪潮不会那么轻易的过去,他需要时间和空间自己消化一下。家里静静地,狗狗也知趣的再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十分钟过去了,卫生间的门依然紧闭;二十分钟过去了,儿子没有一点想要出来的意思,我开始有一些着急,有一些担心。
眼看半个小时就要过去,我来到那道分开我和儿子的门口,轻轻地敲了敲门,说“儿子,你在里面呆了这么久,妈妈很担心。可以出来跟我聊聊吗?我很希望知道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不说出来,妈妈怎么能够准确理解你呢?
“我不需要理解”儿子的声音有装出来的平静,听得让人心疼。
“听起来你有些生气,看到你这样子妈妈很难过,我不知道怎样做会让你好受一些?”
儿子没有回答。
又过了几分钟,我听到门把转动的声音,赶紧让出门口通道。
儿子就着凉水洗漱了一下,转身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这次,他没有关门。
我走进去,挨着他坐下来。问“可以跟我聊一聊吗?”儿子声音低沉“聊什么,没什么好说的。”
“我知道你现在心情不好,不想跟我说话。但是我有些话想说,你愿意听一听吗?”
见他没有开口,以我对儿子的理解,他这是默许了。
“我听到你说,这些年就学会了做题,妈妈想知道,你是真的这么想,还是在跟爸爸赌气呢?”
这一问不得了,本来无话可说的儿子激动的指着桌上的练习卷,泣不成声地说“本来就是嘛,你看我们天天在干什么,就是做题!做题!做题!每天都在做题。而且有好多还是重复地做,差不多的内容反复的做,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简直就是浪费我的生命!”
听他这么一说,我马上意识到,今天将要展开的对话绝不仅仅是疏导父子冲突带来的情绪问题,还有关于意义感的思考。
青少年有个重大的人生命题: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是什么?我对于世界的价值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开始了这些思考,孩子就开始迈向独立成长的道路。
而我看起来还很稚嫩的儿子已经开始推动这扇大门,他不再是那个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让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没有自己思想的“乖孩子”了。
我的内心充满喜悦。
“妈妈注意到你已经开始了对意义感的思考,我感到很开心。你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记得妈妈在你这么大的时候还只知道这些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没啥好说的,埋头去做就好了。关于意义感的思考是到了高二才开始的,足足比你晚了三年多。仅从这一点看,你就比妈妈能干好多。”
儿子可能没有想到在言辞、情绪激烈的质问之后,我的反应会是这样,他立刻就停止了抽泣,也停止了手上的一切动作。我知道,他在等我的下文。
“你还记得你的理想吗?”
“记得,AI工程师”
“是的,对你来说,AI工程师就是登山者的珠穆朗玛。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珠穆朗玛,你的就是AI工程师。去珠穆朗玛的路很曲折、很坎坷,但是想达到那个目标,不管有多曲折、多坎坷,我们都愿意去努力克服,对吗?”
“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了安全,是不是得经常检查汽车有没有问题、油够不够?带的补给是否需要补充?锻炼身体,做好一切准备?”
“嗯”
“我们的反复练习和反复检查汽车、经常确认补给、坚持锻炼身体有没有相似之处?”
“可是,90%都是我会了的呀!”
我笑了笑,得意的说“说到这里终于可以用上我的专业知识了。你注意到没有,最近几次你的测试里都出现了小的漏洞和考虑不全的情况,这是因为你虽然会了但是思维能力并没有质的提高。大脑和我们的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的。你不断的通过练习去刺激它,你就清楚哪里容易有疏漏,哪里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它在思维速度和思维完整性方面就可以越来越强。我说到这里,你的感觉怎么样?”
“感觉好多了。数学、物理这种学科是需要练习来增加熟练度的。可是,我还有一个担心。你看这种题(他指着语文的阅读题),这种题本来就很主观,可以有多个理解,每次老师都要求按她的理解来写,只有那样写才能得分,我很担心长期这样下去,我的思维都被固化了,我都变成傻子了!还有,国外的同龄人就没有什么压力,三点多就放学,放学就参加社团,他们的思维就很活跃,我这样学下去,会不会越学越没有创造力啊?还有!学这么多学科有什么用,以后上班、生活好多都用不上。”
说实话,他提到的这几个问题,也是我比较困惑的。我把我的感觉也坦率地告诉了他,并且建议我们一起就这个问题问一下他的两个姐姐。
原因有三:1、姐姐们是过来人,而且是新鲜出炉的过来人。(刚研究生毕业一两年)
2、姐姐们是同龄人,所有的感受都能感同身受。至少儿子相信这一点。
3、姐姐们都兼有国内学习和海外留学背景,对两种文化下的教育有切身体会。
儿子觉得我的建议很真诚,就欣然同意了。
结果在姐弟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通话中,姐姐们传递给他这样的信息。
1、 主观题的标准化答案的确会对思维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你勤于思考,思维本身是自由的。如果你掌握了ABCD....各项技能,对方需要你拿出B技能就能为你到达目的地送你一程,你何乐而不为呢?
2、 外国的教育是精英教育,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分流,但不管是走技能路线的还是走学术路线的,压力都一样的大。尤其是想更优秀的人,压力更大。在中国,没有给小朋友们自己思考的时间,我们的压力更多来自外界,在欧美国家,家长更在意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小朋友的压力主要来自自己内心。
3、 关于有些和未来工作无关的知识学了有什么意义这一个问题。姐姐很坦诚的跟他讲,这也是以前困扰的问题。但现在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回过头来看,我们学东西并不只是为了考大学,其实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就像现在,姐姐说她工作中并不需要日语,但自己喜欢一些日本文化,就自己学日语,就像打开一扇窗一样,又可以了解很多有趣的东西。
姐弟三人聊了好多,我看到儿子脸上的阴云一点点散去,笑容渐渐的又重新回来。我默默地退出儿子的房门。等我再次去看儿子时,他已经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了。
(下一次,我将结合本次实录,聊一聊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
郭素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师。家庭治疗方向,擅长青少年咨询、婚姻咨询;接受过严格的心理咨询技能长程培训、叙事绘画疗法系统培训、HTP房树人治疗培训、萨提亚家庭治疗专业培训、团体辅导带领者、沙盘治疗、催眠治疗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