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格盘体验
上周简单了解了如何通过心理格盘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当时自己尝试摆放木偶的时候恨不得把家里所有人都放进去,觉得那样才能表现出家里所有人的存在。
第一次见到这个工具中那些彩色的木偶时,内心不太舒服,觉得花哨、凌乱,还是喜欢原木色。对木偶脸上的表情、格板的分界线都没有认真观察。今天参加沙龙,通过浣洁老师的详细讲解与练习,对格盘又有了新的认识。
老师对彩色木偶的每一种颜色,都做了详细的讲解,整理出大家心中对颜色的想象。看到对颜色赋予满屏的象征词时,突然觉得那么多颜色其实也很好,能代表各种各样的心情,及其它们在别人心里存在的、我们自身预料不到的意义。
老师给了大家练习时间,看到小伙伴操作格盘时,我注意到她摆放的位置、更换的颜色,并将内心感受与之分享并一一验证。也通过她对格盘的移动,找到与家人的相处模式,她内心的期待等信息。这时候在一旁观摩的金岂老师突然教我们,如何对木偶赋予生命——让木偶说话:将格盘中的木偶进行互相对话,说自己想说的、想听到的,看看自己内心的感受会产生什么变化(虽然本次未进行这部分的训练,但当我脑子里重新回顾格盘内容时,加上内心的对话,突然觉得很暖)。
这一次的练习,我重新摆放了自己的人际网,静下心来细细构思后摆出来的格盘里,只有目前和我住在一起的亲人,及工作中无论好坏但一定能够影响到我的同事。以格板中线为界,我将生活和工作分放在两边,工作的确占据了我的半个版面,但后来思考对策的时候,自己直接把格板分成了两块。这不就是解决办法吗?那些困扰着、纠缠着我的烦恼,竟这样轻松的迎刃而解。
看着自己简单的生活圈,突然觉得很幸福,我的家人相互看着对方,却有保持着合适的距离,虽然也会有一些小小的冲突,却不影响整体。它让我明白,以前总是觉得老公对我和孩子的关心不够,可能只是自己的假想。今天尝试着把三个人紧紧靠在一起,反而不适,这才明白,原来之前的情绪,是因为自己想要一些空间,而孩子不愿和爸爸在一起,爸爸也不主动,造成我没有自己的时间,为此我很生气,误以为是自己觉得老公不够关心我们。而现在老公每天会有一小段时间陪孩子,我可以加入他们的游戏,也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老公不关心我和孩子”的这种抱怨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通过今天的体验,我学到了除了老师教的评估外,还有新的想法:当我们对自己(或来访者)的感受不够明确时,可以用逆向思维,比如:我们用现有格盘摆放方式相反的方向(即原来是分散,现在把它们靠紧),再次询问摆放者的感受,说不定就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