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女儿的相处之道

2019-08-24 03:29:22 895


文:张敏
编辑:闻心


孩子的成长,是家长们一生的课题。


她来到我们身边,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喜悦、幸福和满足。可同时带来的,还有烦恼、焦虑和痛苦。


经历了“乍见之欢”后的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久处不厌”呢?


我的女儿今年5岁,认识她的朋友们常会对我说:“呀,你女儿怎么这么贴心呀?我也想要这样的小棉袄。


我从不会吝啬对她的夸赞,每次都会回答:“是呀,她就是我的天使。


如果这段话正好被女儿听到,一定会抱着我脖子“吧唧”一下亲在我的脸上,望向我的小眼睛里,溢出满满的幸福。


心理咨询


孩子们带着满满的信任和爱,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像一张白纸,将小小的生命交付于我们。


对待这样的一份“责任”,我做的第一点,也是自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我是他爸爸(妈妈),我说的、做的都是为他好,所以他就该听我的话。”并以此为理由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却忽略了他们也是一个完整的、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是什么驱使我们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们的呢?


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在向他们下达的命令里,到底是“为他好”,还是换一种方式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


心理学里常说,即使对熟悉的事物也需要保持好奇。


你曾对孩子的视角看到的世界感到好奇吗?

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每次在商场或超市里,女儿总是要我抱,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蹲下来,用和她同样的高度看到了周围的景象才恍然大悟:

原来我们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她看到的却是密密麻麻的大腿,那种感觉很害怕、很心慌。


用他们的眼光去发现,用他们的方式来沟通,才是对他们基本的尊重。


而想要做到尊重,光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还不够,更为关键的是学会倾听。

心理咨询


“倾听”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技能,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讲个小故事吧:我女儿从小特别喜欢狗,记得她三岁的时候,在小区里看见一只很可爱的小狗,激动的对她爸爸说:“爸爸,等妈妈死后也我想养一只这样的小狗。
 
孩子爸爸声音一下高了八度说:“你说什么呢?什么死不死?你怎么要说妈妈死?


我看见女儿眼里的光暗了,委屈、不知所措的站在那里。


于是我蹲下来抱着她,轻轻的拍了拍她的背,说:“宝贝,妈妈听见了,你特别想要一只小狗。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等妈妈死了才能养呢?


她怯怯的看着我回答道:“因为妈妈对狗过敏,如果现在就养,妈妈会死的。我害怕你死。


我抱着她沉默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孩子的世界如此单纯,她全心全意的爱着我们,却还承受着父母自以为是的猜忌。


所以后来再遇到觉得孩子的想法让家人很难接受的时候,我都会反复问自己,真的“听”见他们说的话了吗?


也正是因为每次遇到问题时保持倾听,并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沟通,这个过程平息了我心里80%的火气,最终将原本需要教训孩子的事情,变成了我们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约定和小秘密。


孩子爸爸时常责怪我,说我对女儿纵容的没原则、没底线,不管听到什么都会先去找女儿核实,并且一味相信女儿的话。


心理咨询


信任,可能对大家来说有些不可思议,但我的确就这样做的。


一件事情若她没做错,肯定不愿意受委屈,我不想因为自己的妄加揣测冤枉她;如果她做错了,又不愿承认,我表现出来的“信任”,会促使她去弥补错误,然后开开心心的跑来告诉我她修改后的结果。


只是换了一种沟通方式,给孩子足够多的信任,相信她判断是非的能力,相信她愿意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彼此间有了这些信任,她对我的坦诚度日益增长,包括她认为自己做错的事情,以及如何改正的,都乐意和我分享。


现在我们回到“尊重”,如果发现我们的“为他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当我们对着孩子发火,真的都是他们的错吗?


其实不是的,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未被满足,而把这种“求而不得”的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把自己的火发在孩子身上?”或者“我还需要孩子来满足我吗?


咱们看看下面的场景你是否熟悉?


累了一天的你,下班回家只想摊在沙发上,这时候孩子兴奋的跑过来抓着你要你陪他玩儿。


你心里的火蹭的冒出来,大声吼道:“你没看见这么晚回来我还没吃饭吗?你就不知道乖一点自己去玩儿吗?” 


请大家想想,这是谁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呢?

心理咨询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一晚上我陪女儿睡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她还在和我说话,当时我着急去看书,就跟她说“你快睡,妈妈今天上班已经很累了,但还有书没看完,你早点睡了我好去看完睡觉。


她不依不饶的抱着我,缠着我非要给我分享她的“秘密”。


那时候我很想发火,但转念一想,都好几天没陪她了,干脆多陪她一会儿吧,大不了晚点睡。


然后就安下心和她聊,结果没到5分钟,她突然说:“好啦,妈妈,我说完了,你去看书吧,看完了早点睡觉,这样明天就不累啦”。


在这个故事里,导致我烦躁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自己想要时间和空间的需要未能被满足。


如果我们能经常保持自我觉察,满足自己的需要,与任何人相处起来都能应对自如。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在孩子寻求积极经验的过程中,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另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儿童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而他人(包括父母)则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是有条件的。


而我想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太阳,她是“暖”,还是“晒”,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张敏个人介绍: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心理评估师

个人成长深度体验者


曾从事财务工作,因热爱心理学,考取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017年起持续在点亮家庭心理成长中心持续接受专业技术的学习和个人成长的深度体验。


是一位尝到心理学甜头的成长者,也是一位愿意分享自己育儿心得的学习型妈妈。




心理咨询
扫二维码进入直播间回看《我与孩子成长之道》微课直播



心理咨询

点亮心灵、点亮关系、点亮家庭

服务内容:夫妻冲突、情感问题、亲子冲突、家庭矛盾、情绪困扰、个人成长

心理咨询

联系方式:

微信号 : dl13308204835

联系电话:13880849387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跳伞塔街道首航欣程一栋四单元3楼306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