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隔代养育”分歧中的沟通?
文:张芬
编辑:闻心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二胎政策的开放,养育孩子的各种压力使得很多年轻父母无法平衡工作和孩子的教育,在无奈的情况下,请自己的父母来帮忙带孩子。
我们家也是一样,我的孩子现在1岁2个月,爷爷奶奶帮着我一起带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类似于孩子出门穿衣服怎么穿合适?
孩子吃辅食吃多少合适?
以及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到底要不要去手把手教他玩?
还是让孩子自己去摸索着玩?
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都有自己的主张。还好,我的公公婆婆很开明,也算比较好协商的,带孩子的观念上基本能协调统一,主要以宝宝的需求做适合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三代同堂生活在一起,育儿观念、生活习惯和沟通方式的不同,多少都会给一家人都带来一些沟通上的困扰。
你是否也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类似于当孩子不愿意吃饭时,老人一个劲的追着喂,同时吼着“碗里还剩这么多,不吃完会饿着肚子的”;
当孩子不小心在桌子上撞了一下哭了,老人急忙过去,哎哟!不哭不哭,都是桌子的错,把宝宝撞了,然后带着宝宝使劲敲桌子发泄愤怒,宝宝不哭了可是桌子冤呀,这种找外因的教育方式如果一直沿用下去,孩子进入学校或者进入社会会怎样呢?
作为和我一样的年轻的父母们,你们在这种情况怎么和父母沟通呢?
我有时候会问身边的宝妈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和父母观念不一致的时候她们会怎么处理?
通常情况,我得到的答案是:听从医生或者通过查阅各种育儿书籍以及在一些宝妈课程上学的养育知识,基本都遵从于“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理念来养孩子。
这样的教养方式和很多的隔代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的观念不一样,她们可能遵从的是,孩子不能凉手凉脚、不能饿着以免感冒生病,不长个儿所以要孩子吃足够多。

那养育理念这么不一致的情况下,和我们的父母怎么沟通呢?
毕竟住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话说重了老人家受不了!不说我们自己又堵得慌。
毕竟老人帮忙着我们带孩子帮我们分担了不少的家务和带娃的经历。
前不久,小区一位宝妈向我吐槽,她给她婆婆说了一句追着孩子吃饭这样不好,你们猜后面怎么着?
她婆婆一句话就把她顶得无言以对,她婆婆说:“我带不好,你来带呀!”。出于尊重老人,她硬是把一股怒气憋了回去,而是等晚上的时候向老公发牢骚释放怒火。
类似于这些养育的差异让我们看不惯但又离不开,年轻人抱怨老年人教育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而老年人又觉得这是满满的养育经验,当初养七八个都是这么养大的,为何现在就不适应呢?
通常老年人觉得委屈,年轻人要么选择压抑要么和老年人僵持。
这使得很多家庭因为养孩子而关系变得紧张,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很大,那我们怎样来处理隔代抚养的冲突呢?

我们先来看个真实的例子,一位孩子的爸爸早上起床给自己的妈妈抱怨,是这样说的:“妈,你们在给阿宝吃饭的时候不要一直喂他,要少吃多餐,他不想吃或者哭闹的时候就不喂了,昨晚阿宝撑着了折腾了一晚,我都没休息好。”
不出所料,这样的表达引起了对方的不满,得到了一句“别说了!我再怎么做都有你们说的!”转身去了卧室把门轰的一声关上,不愿意和儿子继续沟通。
你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画面,老人还能不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这个儿子的要求。
说到这,我们来思考一下,在喂孩子吃饭这件事情上孩子的爸爸做了些什么呢?
老人为什么不愿意沟通呢?
他们双方的这种沟通方式出了什么问题?
是否需要带着尊重和理解老人的角度去沟通还是以因这件事给自己造成了麻烦的角度去沟通?
显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和解读的角度。
当我们看不惯老人的做法时,和他们产生冲突时怎么办呢?

我总结了四个方法:
1.关注自己和对方的情绪,先调节自己的情绪,看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再来做出应对方式。
当和老人发生冲突时,不带着情绪立马和老人讲道理,而我们需要先暂停,不管是好的不好的应对方式(如理解、包容、愤怒、抱怨、责怪等)而是冷静下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再找对时机理性的和老人沟通。
我有一个朋友前几天和我聊她婆婆很强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矛盾,两人相处关系很紧张。
但凡是她婆婆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总爱往消极的方面想,总爱找个理由。在做家务事和带孩子的过程中又总爱指手画脚的指导一通,让她感觉很被动也很无力。
比如孩子刚吃了几口饭就不愿意吃了,婆婆说是她的原因,责怪她不应该在旁边看着宝宝逗宝宝或者走来走去的影响宝宝。
前几次婆婆唠叨她没理会,可有一次她愤怒了,心想我在家里正常活动,怎么就和宝宝不吃饭扯上关系了,难不成宝宝吃饭的时候我要出去躲着?在这个家里我还有自己的空间吗?
当她这样想的时候,越想越委屈。但是,她当时没有和婆婆表达她的愤怒和委屈,而是压抑了自己的情绪,转而去厨房喝了点水。
这期间一直没有说话,直到老两口带着孩子出门后,她在家里狠狠的哭了一场,把所有的愤怒与委屈都指向了抱枕,心想宁愿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也不想受这样的气。
可是,等发泄情绪后自己再冷静的想一想,现实是自己已经习惯了老人帮忙带孩子,开始设想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画面在脑袋里过了一遍,可能是早上起床要给宝宝洗澡换衣服,然后兑奶喂奶,收拾完了差不多宝宝又得出门了,自己可能无法吃上一顿丰盛的早餐,更别说周末要看书、学习、运动简直不敢想象。顿时,心想还是忍忍吧,等孩子大了一切都好了。

心理学有个共识,就是情绪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其他人没办法让你陷入某种情绪中。
这里我们引入情绪管理的概念,情绪管理指的是我们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能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我的这个朋友选择了压抑了愤怒,不和婆婆发生正面冲突,但是这种处理方式自己是很痛苦的。
你们可能会问了,这样做是避免了冲突,这样的压抑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我们上面说到的情绪管理是认识到情绪,也就是自己能意识到对婆婆的愤怒和觉得自己委屈的情绪的流露,意识到自己产生的这些情绪时身体和心理的反应。
而不是把情绪直接压抑下去,用理智来和情绪较量。往往很多时候,我们越是压抑,那种情绪可能会成为一个定时炸弹伤人伤己。
而正确的做法是:当时就关注自己的情绪,去感受对婆婆的愤怒,去关注孩子哭闹而带给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暂停5秒钟暂时不做任何反应。
这时候的暂停实际就是再给我们的情绪做接纳和降温处理,等自己平静了想一想自己需要做什么来帮助孩子和关注婆婆?
很可能这个小孩哭,是因为需要妈妈来喂,想要妈妈抱抱以及得到来自妈妈的安慰;婆婆的埋怨背后或许是“你不做就别再这里搅合,妨碍了自己”。
所以我们需要去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做出及时的调整,缓解自己的情绪又能看到别人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来处理冲突。

2. 沟通时我们先表达尊重和感谢,再说建议和想法。
道德标准要求我们要尊重老人要理解老人,老人带孩子不容易,除了身体的疲惫,还会因住在一起生活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困扰。
所以,平时尽可能多的包容老人,不和老人发生冲突以免让他们伤心。
但是,住在一起难免会发生冲突,特别是育儿观念的不一致,处于对孩子更好的教养方式,很多年轻的父母会提出自己的教育观念,让老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带孩子,那要如何才能让老人接受我们的养育想法又能高兴坦然的按照我们的方式来带孩子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口头上的尊重和感谢,如“爸妈,真的很感谢你们帮忙带孩子,有你们帮忙我们轻松多了”。
同时,也可以多表达家务事的称赞,比如“今天妈做得这个菜真好吃,改天我也跟着你学学”等,要知道,老人和小孩一样,你越表扬她她就越喜欢做,并且做得还心甘情愿。
得到认可得到赞赏对于更多的人来说都是获得爱的方式。
如果有条件,也可以给予物质上的赞扬对老人表达自己的感谢,让老人感受到儿女的爱。
这样老人会敞开心扉,愿意倾听儿女所说的话。在口头上表达感谢时,儿女要学会肯定老人的初心,了解老人带孩子的难处、以及所做的努力等。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人际期望效应。
指教师对学生的希望能戏剧性的收到预期效果,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通过实验发现。
这个效应大致的意思是:一些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期望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的直接结果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待这两类学生。
实验者认为,教师应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理解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称赞等行为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
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
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习成绩和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希望成为了现实。
这个效应也适用于我们和老人的沟通方式,让老人按照我们的期望来带孩子并且喜欢上带孩子。
我们刚才说到我的那个朋友后面又是怎样和她婆婆沟通的呢?
她说,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之后,一天晚上晚饭后,孩子睡着了家人都坐在沙发上吃着开心果,看着电视的时候她说了这样的话:爸妈,最近一段时间,我觉得你们很会和宝宝玩游戏,在你们玩游戏的过程中,你们很开心宝宝也很开心,这样一来感觉家里氛围挺不错的。
还有你们和宝宝交流也很多,也能很好的理解他的需求并且能及时的满足他。
这给我的感觉是你们越活越年轻了,宝宝的身体也棒棒的,都没怎么生过病,也很聪明这些都很好。唯独宝宝吃饭这件事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给他养成好的习惯,教会他安静的坐着吃饭,不粘人。
前几天他吃饭的时候总是哭闹不吃,你们觉得他粘着我,有时候为了让他安心吃饭我选择避开,我觉得长期这样不利于他安全感的建立。
我希望在给他喂饭的时候不必刻意的去回避他吃饭哭闹的问题,我们需要一起教会他吃饭这件事情,以及吃饭时的流程,让宝宝懂得我们做哪些事儿就是要吃饭了。
吃饭时需要坐在餐椅上,要给他围口水巾,给他洗脸和洗手,把他的碗和勺子准备好放在旁边。这些动作就是让宝宝知道要开始吃饭了。
另外,不能等他很饿的时候才给他吃饭,喂慢了或者烫了、凉了他都会哭闹。尽量在上午十一点半就带着他吃饭,不然有时候又想睡觉又饿着肚子,他当然会哭闹了。
如果是你们喂他就告诉他妈妈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这样慢慢的他就习惯了吃饭的仪式,如果他不想吃或者吃着玩,就不用继续给他喂了,他要玩就抱下餐椅让他玩,等他想吃饭的时候再给他喂就行了。这样宝宝就能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我们带着也轻松。
当这样说的时候,两位老人频繁的点头赞同,他们也说到确实带孙子很辛苦,有时候腰酸背痛的,都忍着没有说怕你们担心。
但是,只要面对着孩子,心情就会好很多,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孙子每天都不一样,从生下来长这么大个儿了,孙子喜欢笑也很活泼,我们逗他玩我们也很开心,看着孙子无忧无虑的样子打心底高兴。

这样的一席话,增进了家人的情感联结,之前从没有表达和吐露的欣赏、喜欢和爱都一一的向对方诉说着,感觉整个屋子都明亮了,感觉和他们沟通真的没有想的那么难了。
这就是我们的真诚和尊重赢得家长对我们的理解与认可。
3. 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是父母,老人只是帮扶者,家人之间需要分工合作,明确每个人的界限。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需要规则,企业需要规则,家庭一样也需要规则。
一家公司需要平衡权力、责任与义务才能正常运行,每个岗位的权责义清晰,才能更好的和其他同事协作,公司的各个阶层才能稳健的良性发展。
家庭也一样,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清楚,加上应有的尊重和包容,这样的家庭矛盾会少很多,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的鸿沟也会小很多。
当年轻的父母和老人因管教孩子发生冲突时,可以用“分工”的方法,来合理解决。
分工可以让每个人承担不同的责任,界定自己的角色。比如:按照时间和事情来分工,白天你上班时,老人带孩子,晚上下班换你陪伴孩子;或者晚上刷牙洗脸是妈妈陪孩子来做,白天哄孩子午睡,由奶奶来做等等。
当把分工界定清楚时,也可以让老人了解自己带孩子的权限。
有这样一个案例,来访者是个新手宝妈,孩子五六个月的时候因和家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冲突,觉得婆婆在家里争强好胜的做了家庭主妇的角色,给她带来了很多烦恼。
她说带孩子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孩子和婆婆更亲,给孩子洗澡洗衣穿衣,哄睡喂饭换尿布以及带孩子出去玩,都是婆婆争着做。
关于孩子的日常照顾上除了喂母乳外,感觉没有其他事情轮得到她做,婆婆带孩子的时间很多,家里的家务事基本也是婆婆包揽了,她感觉婆婆才是这个家里的女主人,而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家务也懒得做,孩子也不想管,对生活没有多少激情,陷入了抑郁的情绪中。

在和老人一起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她感觉很多时候自己的心情都不好,为此,这位年轻妈妈焦虑不安,自己不能经常陪孩子又觉得亏欠孩子,想把孩子夺回来自己带,但又感觉孩子和她在一起并不开心,于是无价值感成了她焦虑和抑郁的深层原因。
这是一个产后抑郁的个案,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的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力不从心,自己想带好孩子,却又不能真正静下心来陪伴孩子,这和产后的身体激素变化、生活环境、家人和亲人的关心度有关。
同时,这个例子中的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和家人分工合作,也没有划清家庭人员之间的界限以及没有明确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位置和责任,所以带来的这些困扰。
我们说一个好的家庭关系,一定是这个家庭的动力在流动,每个成员的良性互动关系伴随着家庭的整体动力流向每一个成员,这个动力就是爱、是责任、是理解、是包容。

4、高质量的陪伴非常重要
孩子是我们的孩子不是我们父母的孩子,父母多抽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握在自己的手中,让孩子成长在一个健康的拥有爱的家庭氛围里,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当孩子不需要用哭泣来要求被满足时,是因为他在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爱和照顾,当孩子不在用哭泣来寻找安慰的时候或许是他有太多的失望选择了放弃的时候”。
所以,一点点的全心全意胜过一天的三心二意,高质量的陪伴才能换来孩子快乐的童年。
注:以上内容根据张芬8月11日在线微课直播内容整编。手动添加客服微信,即可获得在线直播微课回看权限,听全部内容。



加客服微信,获得直播客回看权限

点亮心灵、点亮关系、点亮家庭
服务内容:夫妻冲突、情感问题、亲子冲突、家庭矛盾、情绪困扰、个人成长
联系方式:
微信号 : dl13308204835
联系电话:13880849387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跳伞塔街道首航欣程一栋四单元3楼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