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己先于助人,助人亦是助己
文:张弟芬
前两天在咖啡馆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触发了我对助人的思考。记得当天外面下了很大的雨,一位四五十岁的大姐拿着手机推门而进,问服务员我可以在你们这打个电话吗?只需要十分钟左右,当时服务员说:我们这里最低消费是20元,大姐继续说:我家就住街对面,以后我会来消费的,今天能不能就坐下打个电话也就几分钟。服务员继续说:不好意思,老板要求的,我也没办法,我们最低消费是20元。就在这时我心里的第一反应是:反正位置也是空着,这个点也没到少人,能帮就帮了。心想,要不叫她到我这里来坐吧,反正我一个人坐,茶也没喝,我当时坐在吧台傍边的一个四人桌上,实际上我也就是去清净一下,看点书思考问题才花了接近四十元买了一壶茶放在了桌子上,并不是真的想喝茶。但是,又想到自己在看书,想清静如果她过来坐下煲个电话粥,我可能会受到影响,结果我就把快要说出的话咽了下去,回头便看着那位大姐很不悦的拉门而出。这件事情我在想,为何服务员当时不同意呢?我自己原本想这么做但是又没有做呢?没有多加思考,觉得人已经走了,这个事也不重要,就把思绪放在了手里的书上了。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感触很深,说的是助人的境界,这个经历和这篇文章给了我对心理咨询这个职业的助人助己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很多时候,当来访者说我有一个什么困扰的时候,当咨询深入后发现实际上这个困扰后面还有一个更大的困扰,这个更大的困扰后面还有一个关键的困扰,结果发现最后是一串葡萄,各种纠缠,很难沥青。
一、助人的几种现象你是哪一种呢?
1.就像我上面的例子,某人带着问题a来寻求帮助,后来发现其实问题是b,解决了问题b之后才发现,问题c更严重,不对问题d才是关键。如此一来,最后就像一串葡萄缠在一块儿,忙了半天仍然无解。
2.帮助某人处理了某问题后,过了一阵子,他又带着同样的问题来寻求帮助,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没完没了。
3.某人带着问题来寻求帮助说:这是婚姻关系中的大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家就保住了。结果眼前是把关系缓和了,没过多久又闹僵了,家庭一点儿也没变好。
那这样的助人方式既不光荣也没乐趣,更无成就感,只能用一无是处来形容吧。
那这样助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上面这些助人现象之所以不管用深入下去有几个原因:
1.来寻求帮助的人通常不知道真正问题所在,他们害怕的不过是一条绳子,而他们则认为那是一条蛇;他们活在了自己的虚拟世界中,他们的受苦实际是个噩梦。
2.助人者的起心动念多半是应付、讨好、内疚、逃避、责任、应该等,既不够真也不够深。
3.当帮别人的忙而不得,可能反而耽误了人家。比如孩子功课不会做跑来找父母,父母不可能帮他把功课给做了,因为帮他做了,孩子不用做就永远不会做了。父母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有爱所以用心。
三、那助人这件事要怎么做呢?
有一个观点认为,凡事发生在人身上的事都是人的功课,人只有透过做这些功课,生命才能前进,只有生命前进了,同样的事才不再发生,或即使发生也不再困扰或者烦恼,而且多数造成麻烦的发生都已经是结果了,通常原因都不在这些发生里而在更深的源头处,只有带着自己回到源头处,结果才会消失。
当有了这样的了解,那真正的助人实际上就是从助己开始。
助人者只有不断的修行自己修自己的起心动念修自己的生命境界,除非你的生命境界能在别人问题的源头处,你的起心动念是出于爱,你的生命能量足以帮助别人,否则很难真的帮到别人。
助人是一种很深的修行,当求助者和助人者的生命同时获得帮助,这时候是分不清到底是谁在帮谁了,最重要的是求助者和助人者都彼此感谢,而且愿意把这样的收获转而帮助更多的人,如此才能真正的帮助别人。
希望自己也发这样的心起这样的念进而先助己才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