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夫妻过着过着就过不下去了

2019-10-30 13:10:59 张弟芬 208

文:张弟芬


很多人之前在一部电视剧里看到过,记得09年蜗居这部电视剧当时很火,其中有一个片段是海萍与苏淳因为一元钱吵到要离婚,当时他们住在和其他人合租的一个小弄堂里,原本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他们从恋爱到结婚到生孩子养孩子这一路走下来,可却就因为一元钱吵到要离婚。为何这对夫妻过着过着就过不下去了?

海萍这个角色扮演的是一个要强、上进、强势有点小自私的一个角色,而苏淳扮演的却是一个没有想法缺少奋斗的安于现状者。而实际上他们俩谁也离不开谁。

那为什么我们也知道很多的夫妻相处之道却依然过不好呢?其实,我们和伴侣的亲密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小时候和母亲的依恋关系怎样。为什么这么说呢?

成人之间的“爱”来源于从小对母亲的依恋。

在理解这句话之前,我先说一个心理学的实验,这个实验叫做陌生情景实验,研究人员首先邀请一对母子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几分钟之后母亲离开将孩子单独留给研究人员,如果有需要,这位研究人员会激励安抚孩子,三分钟之后母亲再度回到房间,接着又重复一次这个分离和重聚的过程。

当母亲走出房间时,大多数的孩子都会难过,他们会摇晃身体有些会哭泣有些自己玩玩具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孩子的情绪恢复比较快,他们能够迅速且有效的平静下来,每当母亲回来时很容易就能与其恢复先前的关系,同时在确认妈妈还会在身边之后,很快就会继续玩耍,他们似乎很相信,若自己有需要,妈妈一定会陪伴在身边,然而那些情绪恢复能力较慢的孩子,在母亲回来时,则会显出焦虑和愤怒,或者是冷漠或者是疏离的应对方式。

观察者对孩子的母亲观察发现

1.能够自己安静下来的孩子,其母亲通常比较温柔,能够对孩子有回应

2.容易愤怒的孩子,其母亲的行为通常令人琢磨不定

3.至于冷淡的孩子,其母亲也比较冷淡,且不想与孩子亲近。

心理学家用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依恋理论,大概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于另外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在小的时候和父母的依恋关系,特别是和妈妈的依恋关系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成人后的安全感。除了和母亲之间的依恋之外,成人之间的情感依恋也有类似的体验,如果和爱人在一起时,若有安全感就会容易敞开心扉,并与对方产生情感的联结,而缺乏安全感时,则会变得焦虑愤怒,试图掌控或者完全逃避对方保持距离。也就是说伴侣之间若想要继续拥有亲密美满的关系,关键就在于彼此是否拥有安全的情感联结

科学研究发现良好的伴侣关系通常拥有安全的情感联结

1. 伴侣之间总体上感觉安全以及对彼此间的亲密关系感到很自在,且可以毫不迟疑的依赖对方

2. 他们更善于寻求支持,并且能更好地给予对方支持。

3. 当他们发生冲突时,他们更容易应对冲突中的受伤,不会对伴侣心怀恶意。

4. 双方都能向伴侣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需求与主见。

 

很多的夫妻之所以过着过着就过不下去了很大程度是因为在这份关系中感受不到安全的情感联结。通常难以再信任对方,进而采取自我保护选择要么指责对方要么和对方抗议你进我退你退我进要么选择逃离这段关系。

 

二、找出你们关系中的魔鬼式对话模式

魔鬼式对话是几组消极的互动模式,通常会阻碍伴侣之间的情感联结,包括双方相互指责与批评、双方中有一方强势攻击而另一方则选择退缩、双方都以自我保护而选择退缩。这三种模式往往自动循环无法停止。当伴侣之间发生冲突之后如果能识别这些模式,是改善亲密关系的第一步。具体我们来看一下这三种模式是怎么发生的。

1.问题不在我而在你

我们来看一下海萍与苏淳的对话过程,先是以一元钱的事情海萍指责苏淳没本事没能耐,而苏淳觉得这是海萍在故意找她吵,双方都觉得争吵这件事是对方的错。

这种对话方式的目的是进行自我保护,而主要的行为却是相互攻击,相互指责,这种互动模式的导火索来自于伴侣带来的伤害,或让我们产生了关系脆弱的感受,这些会瞬间引发情绪失控,让矛盾升级。我们被恐惧所淹没时,很容易只看到事情的表面,并按照当下情况采取行动。一旦陷入消极的互动模式,我们就会预期并等着它出现,甚至在认为它就要发生的时候提早作出反应,而这么做的结果当然只会进一步强化这个模式。也就是永远都是你的错,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如果说伴侣双方想要建立真实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首先必须停止这种消极的互动模式,要打破这个认知,就是承认没有人是坏蛋,唯有相互的指责或者说相互指责的模式本身才是罪魁祸首,身处其中的两个人其实都是受害者。具体的建议有以下三点:

1.把焦点放在此时此刻,并留意彼此之间正在发生的状况觉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反应,再看看对方的表情和行为,先暂停下来。

2.回想两人争吵的原因是什么,看看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相互批评攻击的循环模式的。

3.想一想如果不打破这种模式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你正在和伴侣以这样的模式正在开战的话,希望你可以暂停的,想一想你对自己对伴侣,对你们之间的情感联结作何感想呢?你们能回头去谈谈那场争吵并彼此安慰吗?如果不能,你又如何处理彼此间失去安全感的问题,假如你当时能说我们又开始互相贴标签”。如果继续下去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我们双方都会更受伤,或许我们可以谈谈刚才发生了什么,而不去追究是谁的错。从这样的方式去解决冲突,事情又会怎样发展呢?可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吧!

2.你厉害,我走还不行吗?

这种模式是典型的一方强势另一方则退缩,这是很多伴侣发生冲突后会遇到的情况,特别是男性说出这种话的时候比较普遍。然而很多伴侣们并不容易发觉,通常情况下一方会不断要求,另一方却会不断退缩,于是两人都得不到满足,也接受不到对方抗议的信号,从而抱怨彼此沟通不良导致长期关系紧张。

而这种模式的症结在于悲痛的依恋情结如果我们想要改变问题的核心并重获安全感,就必须了解这个互动模式的本质,学会听见伴侣情感联结呼喊,明白绝望感是如何变成了我拼命推他戳他,用尽一切方法只是得到他的回应,或者说我整个人封闭起来只是不想再次听见自己的缺点以及我已经失去他的种种原因。

每个人的依恋需求和恐惧,以及我们对失落感和分离感的反应其实都是一样。也就是说一旦两人开始站在同一战线看到这个模式便能放慢脚步,并且学习如何退到一旁,创造足够的安全感,进而坦诚的沟通彼此的情感依赖与需求。

如果说我们能看到对方正在努力挽救我们的关系,而并非要伤害我们的时候。能识别且能接纳来自于对方情感疏离的恐惧感,同时跳出两人的这种互动模式是健康情感关系的关键因素。

如果要维持一段安全的爱情联结使其茁壮成长,伴侣双方都需要做出修复彼此情感分离的时刻,并舍弃过去惯用且无效的处理方式,因为他们只会破坏信任感和安全感,使两人变得更加疏远

3.我们没有什么好说的了,都好自为之吧!

当有些夫妻处于冷战期或者是沉默不语双方没有谈话意愿的时候,通常情况是双方都以自我封闭进入冷漠的防御阶段或否定阶段。他们往往表现出没有感觉,也没有期待的样子。如果说在你进我退的模式没有能停下来,进而发展冻结与逃离的互动模式。一旦指责批评的那一方放弃了争取伴侣的关注,并开始沉默以对便会出现这种情况。强势的一方会感觉到悲哀,然后切断和伴侣的感情联结进而选择离开。到了这个阶段,两人通常会相敬如宾,爱情变成了亲情,人在心不在的这种状态不加以处理,两人的爱情关系就会彻底结束。

 

冻结与逃离会导致伴侣面对失去情感联结要如何恢复关系产生无助感的反应。通常情况下其中一人通常会描述自己如何纠缠对方又如何抗议彼此缺乏联结到最后独自悲伤的过程,这时往往感受不到任何情绪。而另一方由于像来选择弃权而深深陷入逃避的状态,就会试图否认两人情感分离的事实,由于没有人愿意冒险向对方伸出手,因此根本没有互动的机会,如果他们得不到帮助,长此以往,他们终究会无法重建信任,也无法修复这段关系,于是冻结与逃离的模式便会成为他们关系的终结者。

 

冻结与逃离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绝望感两人都认定自身的缺点就是问题所在,他们躲避目的则是为了隐藏那个不可爱的自己。

其实是过往的经验塑造了我们现今与爱人的关系,在断线的那一刻,当我们无法放心与对方联结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逃回儿时习惯的应对方式,那或多或少是我们过往曾用来抓住父母的方式。

那我们要如何走出魔鬼式的对话模式呢?

三、情感回应是一种与生惧来的内在需要和本能反应

在针对夫妻治疗时,有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就是情绪取向疗法,这个方法不仅能帮助伴侣摆脱消极的互动模式,还能在彼此间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情感纽带。情感回应是感受爱与被爱的基础,爱的人生剧场都是对安全情感联结的渴望。

如果当发生冲突时,伴侣的言辞中充满了指责,很可能他急切的渴望你能给他情感上的回应;当伴侣出现逃避或退缩时,或许是他极度害怕被你拒绝以及害怕失去你。当我们明白了在所有的痛苦背后,其实是回应的需要:我可以信任你依靠你吗?你会支持我吗?当我需要你向你求助时,你会回应我吗?我对你来说重要吗?你珍惜我接纳我吗?你需要我依赖我吗?

我们能以关爱的态度来回应伴侣,那伴侣也会以关爱来回应我们。

 

因为,爱不是讲道理,也不是条件交换而是一种情感的回应


张弟芬 心理咨询师  婚姻咨询师

专业取向人本主义和家庭治疗,擅长家庭亲子关系、婚恋情感、青少年心理健康、情绪减压和个人成长等领域,希望我和你在心智成熟的路上同行,因为那确实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