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灌溉“青春期”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文:张敏,点亮家庭青春期亲子顾问小组成员
国庆节的前一天,我在公司的花盆里,亲手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批花种。忐忑、期待、担忧、兴奋、焦虑、喜悦……这些词语都不足以概括当时我内心的复杂感受。因为是第一次种花,太想要看到它们生根发芽,却又由于没经验,竟然有些不知所措。
等待的日子里,我突然意识到,这样的情形,像极了初为父母的我们。对待孩子,家长们大多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总想给他们自己拥有的一切,满心期盼孩子们也能回应相同甚至更多的爱。儿童时期的孩子,非常依赖父母,像贴心的小棉袄,让父母们的心里充斥着满满的暖意。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孩子悄悄出现了变化?他们不再对着你撒娇、不再对你展现紧锁的眉头,也不再询问“我穿这件衣服、梳这种发型好看吗?”甚至不再和你待在同一空间。这样的变化让你措手不及,一切来得太快,你的感受被恐慌占据,太想知道孩子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昔日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变得如此疏离?
伴随着家长们的迷茫,孩子们来到了 “谈之色变”的青春期,摇身一变“青少年”。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真理能够战胜一切,也会偶尔喜怒无常、悲观厌世。面对这一现象,家长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企图控制。这类家长发现青少年的行为与自己所期望的不同时,通常会选择使用作为父母的“权威”来镇压,命令、限制青少年的行为方式;
二是放手不管。另一类父母则认为,既然青少年有自己的想法,为了避免亲子间的冲突,就任由他们去实践吧。
以上两种做法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虽然青春期是一个复杂的时期,但如果家长知道在这个阶段应该对青少年抱有怎样的期待,就能更好的理解他们。同时,家长们为了维护亲密的亲子关系,也需做出自己的努力。怎么做才能与孩子保持亲密呢?
l高质量的陪伴
不要被孩子“冷酷”的外表和行为迷惑,他们对家人负面评价表现出来的“不屑”,其实藏着更多想要被家人“看到”、“肯定”、“赞同”的渴望。家长在与青少年谈论问题、分享想法的时候,最好能够选取一个双方都合适的时间,带着浓厚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试着了解他们最近是否遇到麻烦,需要帮助吗?如果孩子暂时不想说,不必勉强,给他们一些时间。
l分享自己的感受
将自己对生活、工作、家庭中遇到的趣事、困难或者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青少年分享,不失为一种走进他们内心的办法。青少年了解到自己的父母只是普通人,会遇到麻烦的状况,在以后面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挫折时,也会多一分坦然。
l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相信每一个青少年都希望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内心有着善良的意愿。尊重青少年的想法,若有不成熟或不合理之处,家长可以温和的提出并与之进行讨论。不要轻易指责孩子,更不能辱骂、体罚,青少年应该受到与成年人同等的尊重。
l有原则的支持
当你在成人世界中挣扎时,很容易把青少年的烦恼看成小事。他们可能会为了脸上突然冒出来的痘痘而烦恼一整天,仿佛世界末日。千万不要用你的自以为是告诉他们“没人会把注意力放在你的脸上”,让他们知道,你愿意了解这些麻烦给他们带来了多大的伤害。避免对孩子盲目的支持,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是你的重要任务之一哦!
l一视同仁的对待
这里主要是指家长与自己性别相异的青少年相处时,不要被性别困惑而故意疏远。父亲对于正在发育期的女儿,容易显得尴尬;母亲为与青春期的大小伙子找不到共同语言表现得烦恼,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困惑,认为自己被拒绝,因此黯然神伤。
对待青春期的孩子,爱是我们能给予的最重要的礼物,是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为他们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些天,我终于有时间回到公司,见到心心念念的种子们全部发了芽,那一刻的心情,激动之余更多了一份平和:用爱浇灌的花朵,亦会用爱回报你的用心。在生命的长河里,学会等待,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作者简介:张敏
曾从事财务工作,因为热爱心理学,考取了国家三级咨询师证书后,一直在点亮家庭心理成长中心持续学习和实践。是一位尝到心理学甜头的成长者,也是一位非常愿意分享自己育儿心得的学习型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