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的你》里小渺为何如此匪夷所思?

2019-11-14 23:28:06 张敏 829

文\郭素  点亮家庭亲子顾问、青春期心理团队核心成员


《少年的你》票房已经突破13亿,流量明星四字小弟弟易烊千玺展示惊人的表演天赋,众望所归的周冬雨被网友们定为“下一个影后预备”。然而,我想聊一聊镜头加起来不超过一分钟的三人霸凌小组之一:小渺。


《少年的你》电影中的小渺,是霸凌者魏莱的小跟班,因为戏份极少,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全名,我也是因为要写这篇文章专门上网查询,才知道她的全名是徐渺。


影片中的小渺“明明什么都听她们的”,却也成为被霸凌者。校门口相遇后,陈念陪她回家。但当两人被霸凌者围攻,有人喊出“小渺,打她”时,她最终把拳脚伸向了陈念。


对于这一段,有网友评论:“恐惧的推力,超越善意,超越同情,超越悲悯”。


深以为然。只是,忍不住想多问一句——


image.png


“霸凌三人组”带着老鼠去陈念家的时候,魏莱和小渺站在一起,魏莱正对着门,而小渺背对着。从他们的站位来看,小渺并不是很情愿;发现垃圾桶里有人之后,小渺没有告诉魏莱,可以说她是掩护了危机中的陈念,从这个细节看,小渺是不愿意成为和魏莱她们一样的霸凌者的;内心的是非,善与恶的天平仍然是向着美好那一面倾斜的。


然而,她为什么会加入到霸凌队伍当中呢?


这让我想到了青春期中期的重要心理任务:



建  立  自  我  同  一  性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最早提出的,是指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的、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我。也可以理解为身份认同,就是青少年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能做什么”等等的思考和追寻。

image.png

心理学家James Marcia进一步提出了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四种情形。它们是同一完成(identity achievement)、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同一性延缓(moratorium)。


同一性扩散是同一性发展的初始状态,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有意识的为探索自我而努力,也没有相对明确的方向。


同一性早闭的孩子是直接跳过了对自我的探索,没有去选择各种可能,过早地停止了对同一性的探索。这一类孩子往往是遵循父母、老师或其他重要关系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表现得缺乏主见、容易盲从。


同一性延缓,是指青少年延迟做出个人生活或职业的选择和承诺,即不肯承担自己的责任,延缓同一性的达成。这样的孩子,缺乏足够引导,成年以后,很可能发展成啃老一族,或者拒绝迈向成熟。


同一性达成的孩子则是通过探索之后形成了稳定的自我。


对于青春期中期的孩子,也就是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大多数都处在“同一性延缓”的状态中。他们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还不明确,经常会感觉迷茫;为了寻找自己的个性化,探索自我与他人,尤其是与父母的不同,他们可能对家长和老师有很多反抗,也可能会经常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通过各种途径结交各种不同类型的朋友。


他们经常体验到难以摆脱的孤独感和寂寞来自于迷茫,更有可能是早年,孩子和父母(特别是母亲会)有很强的联结,即便是家长陪伴不多的孩子,也会单方面的和家长有天然的深深的联结,主要表现为对家长的认同(即我父母是为我好的),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同(即我需要父母鼓励和接纳)两个方面。


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尝试着走向独立。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表现出和父母的不同,把自己和父母区别开来。然而,挥别父母,要走向何方,青春期孩子心里是没有目标的。在这样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期,他们的迷茫就会让他们很孤独。


这样的孤独感会推动他们寻求群体认同。阿德勒研究发现,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当蹒跚着想要走向独立的孩子从父母的怀抱走向社会的时候,他急需要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影片中,当霸凌三人组被勒令停学的时候,小渺的母亲在走廊上跪地请求学校从宽处罚,而她的父亲没有出现。可以推测,妈妈会教导孩子凡事要忍,而父亲很有可能是缺位的,这样的家庭大概率会教出一个懦弱的孩子。所以,我们看到小渺一直都是恐惧的。


回到前面的问题——

image.png


------答案------


她当然会恐惧霸凌会落到她自己身上。然而,班级几十人当中,大多数是没有参与霸凌,也没有被霸凌的,她完全可以不做选择啊!事实上,我们总会在一些群体中看到小渺的身影:他们似乎与那个团体格格不入,但又无法离开那个团体。他们很挣扎,想要摆脱,却无法摆脱。


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青春期孩子尝试寻找自己的价值感,懦弱的小渺内心会去认同看起来有力量的霸凌者就不足为奇了。去欺负别人,也能对自己的力量产生虚幻的认识,在价值感方面得到满足。同时,加入霸凌小组本身,也满足了小渺对归属感的需求。



她恐惧的是孤单,是没有归属,

是被团体排斥在外。



所以,在陈念有了小北的保护,而小渺成为下一个目标时,她说:“明明什么都听她们的,为什么还是会轮到我”,满满的都是困惑和委屈----难道跟她们一起做了那么多事,总是服从她们的命令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仍然是不能属于这个团体的吗?


这是典型的自我同一性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迷茫。这样的迷茫会广泛的存在于青春期孩子身上:为了和同龄人有话题,有的孩子花大量时间玩游戏,同时又感觉很无聊;为了交到朋友,有的孩子一味讨好,拿自己开涮博取大家关注,同时又觉得委屈;为了搞好关系,有的孩子不惜花光零用钱,为别人买这买那,同时又觉得心疼;为了保持关系,和其他同学一起嘲笑捉弄老师,同时又感觉内心不安……

image.png

或多或少,我们都曾经像小渺一样迷茫,经常需要思考——

我是谁?

我能做什么?

我的归属在哪里?

 

如果家长老师们想要讨论这个主题,欢迎给我留言反馈。



作者简介:郭素 


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讲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教育领域十余年,致力于教育与心理的结合;是国家级认证心理咨询师,《育儿周刊》签约讲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国际认证HTP分析师,国际认证IHNMA催眠师,国际认证鼓励咨询师。擅长婚恋、家庭、个人成长、青少年心理等方面。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