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的你》 陈念的越位人生
文\杨苗 点亮家庭青春期亲子顾问小组成员
最近大火的电影《少年的你》总票房突破14亿,口碑更是炸裂,猫眼评分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6分!电影除了具有浓烈的青春色彩,还将青春路上的黑暗慢慢展露出来。它比青春片现实了很多,展现了真实的高中生活,展现了几个形态各异的原生家庭,以及这些家庭中纷繁复杂的家庭角色。
今天不聊校园霸凌,和大家一起看看主角“陈念”的成长背景,感受一下那个娇小身躯下蕴藏的巨大能量究竟从何而来!
周冬雨饰演的陈念是一名性格内向、成绩优异的高三学生,在学校遭受霸凌的时候,本该向家庭求助的她却只能躲在狭小杂乱的出租房里躲避债主的追讨,还要叮嘱妈妈好好工作,不要操心自己,直戳观众泪点。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让一个本该专心学习的孩子去背负这么多的压力?
陈念的爸爸在孩子未成年就去世了,妈妈迫于生计,靠卖三无面膜为业,虽然其路不正,却依旧怀揣着美好的遐想,为她所谓的工作辗转奔波。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核心家庭里,基本的角色有父亲、母亲和孩子。角色的作用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能符合角色,做角色要求的事情。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像父亲,母亲像母亲,孩子像孩子,那么这个家庭就处于一种良性的秩序中。通常在这种状态下,家庭就不会出太大的麻烦,亲子关系也能经营地很好。
然而,在陈念的家庭中,由于父亲的去世,造成了家庭中“父亲”这个角色的实际缺位。而母亲因为债务问题四处躲避,造成了“母亲”角色的心理缺位,也就是说,虽然妈妈在陈念的身边,但是,她却没有能够实现她作为母亲的功能,反而让孩子替她面对债主。作为观众,大家都对陈念这个少女的悲伤感同身受,对她充满了怜惜。
家庭中,不管是“实际缺位”还是“心理缺位”,都会导致孩子越到父母的位置上。当一个孩子过早失去了父母,他们可能都会以父母自居,也就是把自己当做父母。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孔子。孔子的父亲早逝,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父亲:他创立的儒学就是基于祖先崇拜和父亲崇拜;他办教育,就是把自己以教师身份自居,而教师也是父亲的象征;他周游列国,其目的就是帮助国君,而国君就如同一个国家的父亲。
当父母的功能缺失的时候,孩子就会补上这一功能,他们把自己变成父母来补偿父母功能的缺失,这也是他们自己来拯救父母的一种方式。
所以,每当我们在一个家庭里看到,当父母的功能不全时,孩子可能会越位到父母的位置,替代父母做一些是事情。他们会表现得“像”父母,但他们骨子里却依旧是个孩子,只是在行为上表现得像父母。因为这部分功能是孩子装出来的,所以这部分功能却是靠不住的,很多事情都可能把孩子打回原形。
在《少年的你》中,陈念不仅要承受债主们的不断骚扰,而且一旦妈妈回到家中,她还会抛开自己钟爱的课业,为妈妈染头发,安抚妈妈的情绪,甚至鼓励妈妈:等她考上大学就好了。一方面,她像爸爸一样照顾、陪伴妈妈,把自己柔弱的肩膀借给妈妈依靠。
难想象,陈念爸爸的离世,对陈念妈妈这样一个缺乏知识,缺少技能的家庭妇女来说意味着什么:家里的经济支柱倒了,心理依靠垮了,天塌下来一般。
作为一个处在青春期的高三女孩,本该是备受呵护的年纪,却在动荡的家庭环境中,成为了家里的精神支柱。当电影中,债主们在家门口讨债,震耳欲聋的敲门声把陈念吓得躲到了桌子底下,此时的她,已没有了武装在小小身躯上的坚强盔甲,被打回了未成年人的原型,如果爸爸还在,何至如此?何至如此?陈念把对爸爸的依恋都深深地埋藏在了心里,当她蜷缩在桌子下,只能紧紧地抱住自己,假装爸爸抱着她一样……
还有一个镜头相信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曾为之动容:当陈念经过噩梦一样的事情后,给妈妈打电话,想感受妈妈的温暖,然而在电话接通后,本该敏锐的妈妈却完全没有觉察到女儿的情绪,依然老生常谈地叮嘱着女儿。电话这头的陈念捂着嘴,泣不成声,极力让自己的声音听上去不那么颤抖……
陈念的家庭中,我们不难看到:女儿在不断安慰妈妈:等我考上大学就好了!妈妈像孩子一样把头依偎在女儿怀里……或许妈妈已经习惯了女儿的坚强、自立,觉得有这么一个上进、可爱的女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她是不是忽略了,自己面前的这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本该享受来自母亲的关怀和付出……
似乎,在这个家庭里,有些颠倒了……
是的,这就是母亲角色的缺位,导致孩子‘“替补”了妈妈的角色!
对带着孩子的单亲父亲/母亲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管教孩子,与其他父母相比,单身父亲/母亲倾向于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有益的。然而,电影中的陈念妈妈却放手太多,充分相信孩子,到了将孩子当做已成年的程度。她甚至把孩子当做了自己的依靠,一个可以容纳她所有情绪的港湾。而忘记了作为一个母亲,一个未成年女孩的母亲,她需要付出更多的关心,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
作为一个母亲,我特别想把陈念紧紧地抱在怀里,不松手……
都说电影是生活的集中体现,一部好的电影会给观众带来深刻地感受,让我们去思考和反省我们的生活。
如果你是已经是一个家长,或者即将成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或母亲,请记得电影带给我们的那些感动和教训,让我们的孩子在属于他们的角色里健康成长。而我们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认真地陪伴,用爱和信任浇灌孩子的生命之花!
作者简介:杨苗,2005年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双学位学士。从事净化行业销售十余年,现在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中国EAP协会会员、点亮家庭沙龙带领者成员。接受NLP个人成长训练、萨提亚家庭治疗系统学习、航空家属援助GoResponder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