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的2019做个总结,开启更好的2020
文:李金岂
站在2020年的开端,很多人都会为刚过去的一年做个总结。
有些人会感觉2019与2020有很大差别,似乎2020原本是个遥远的数字,却在一瞬间被推到了眼前。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会带着很多想法、情绪,也会有很多期待。
通常,“年底”,是容易让人们自然产生焦虑的时间过程。每当人们总结过去的时候,难免会有失去感、失落感、自我否定和自责感。
为了弥补这些抓不住、失控、懊恼的感觉,很多人往往会选报一些新的课程,开启新一轮的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了一种掌控感、努力感,借此以缓解对“失去上一年”的紧张感、焦虑感和无力感。
我想,给每一年做一个合适的结束,是件蛮重要的事情——以便我们在新年里,更好的出发。
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做些什么。
1. 年终盘点 在自责之前,我们可以按照顺序进行一次盘点。首先,要盘点的是,在这一年当中: 我们收获了什么、赚了多少钱? 在情感上有什么获得、有什么付出,别人给了你怎样的回馈? 哪些人给了你正向的肯定? 哪些事情让你有一种“我的付出很值得,我的努力有结果”的感觉? 获得了哪些成就? 获得了哪些人的认同? 你在哪些事情上处理的很好、在哪些事情上做得很棒? …… 一个正向的总结是有基础、有意义的,如果上来就想“自己失去了什么”,往往会让我们感到痛苦、煎熬和无力。 当我们列出来看到自己获得了什么后,再去总结失去了什么,内心就会宽慰、平衡。 比如说,我们失去了又一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年龄段,可能你失去了一个朋友、一笔钱、一份工作,或是失去了孩子对你的信任、亲密,亦或是失去了一段的婚姻…… 我们的失去,总是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 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面对失去的过程,在所难免。 丧失感,是人类一个重要的主题,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自己的获得。 人生就处于获得和失去之间,我们需要通过盘点这两样来为自己创造一种平衡,进而降低焦虑。 你会如何看待这一年,并不取决于你获得多少或是失去多少,而取决于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待这一年中的获得和失去。 如果你的角度重点放在自己“做错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丧失了什么”,就会感受到非常痛苦,觉得自己做得不好。 但是如果你从“获得了什么,努力了什么,是否尽了力”来看,可能就会自我欣赏、自我安慰、自我关怀。 在家庭治疗中,通常会有一个假设:人们任何时刻都在尽其最大的努力生活,站在过去生命经验的基础上为未来思考、做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认同这一点,是否能重新看待2019年对你的意义所在,用新的角度评估自己取得的成绩呢? 2. 设置盘点后的结束 人生中需要完成的事件很多,总会有些事情没做完就被迫中止了,成为了“未完成事件”。 心理学上有一个发现,对于完成了的事件,我们的记忆较浅。 相反,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往往是一些未完成事件,它会催促着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断的努力,把这个事件补充完整,去创造一种完成感,最终达到完成的状态。 记得我2015年开始想要做视频营销,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路从2015年学到了2019年。 在这个漫长的学习中,我始终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要不要结束这个学习和准备?毕竟心理学才是主体。” 同时又有另外一个声音在说:“去完成一件事情很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有一种“我没有完成就是半途而废”的感觉,但同时我也会有很多收获。 直到有一天我觉得自己完成了,和我的同事探讨,并让他来主导做这项工作,进行拍摄前期准备、剪辑和后期制作,另外一位同事来做发布、整理的工作。 这样一看,似乎学习视频的意义变成了交给另外的人,而我真正的兴趣并不在视频上。 这种学习上的获得感和当中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并不匹配,一直是这种“未完成感”推动着我不断付出,而只有当你完成了之后,才会觉得它并不值得的。 处理未完成事件有很多的方式,一种是完成,也就是我使用的方式。 另一种是直接放下。 比如有人在童年时,期待父亲陪着他钓一次鱼,但是现在父亲已经去世了,没办法完成,他就需要放下,或者做转化: 当时我那样的期待,本身的意图是什么? 现在,如果将那时的期待,从新转换成别的期待,这个意图也许就能完成。 就像我当时想要做的是视频这个方向,可以直接找一个懂的人替代我做这个工作,进而更好的推动这个方向。 所以,当我们选择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识别自己完成这件事情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现在是否还有这个目的和意义? 有没有别的办法完成? 如果实在完不成,或者付出的代价太大,是否可以放弃它? 接受自己的“不完成”,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获得足够的心理资源。 只有当你内心处在一个中正、平和而不是过度焦虑、挫败、自责的状态时,你的心理资源才能推动着你很好的活在当下,帮助你完成当下想要去完成的重点内容。 3. 自我关怀 人们在总结、盘点、评价自己的过程当中,容易形成固化模式: 我没有完成什么? 没有做好什么? 做错了什么? 我亏欠了谁? 还有哪里还需要完善? …… 你始终站在“我是不完美的,怎么样才可以让自己更完美”的焦点上,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状态。 其实没有完美,只有完整。 如果我们可以接纳自己是不完美的,是努力的,是完整的,就可以放过自己,让自己过得更好。 如果你已经接受自己的努力,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平和。 首先拿起右手放在胸口,先让自己头脑里评判、指责、攻击自己的声音停下来,然后深呼吸3~10次: 用力的吸气,吸入你想要的各种营养,再慢慢的把它吐出去,把不想要的东西都吐出体外。 再慢慢的做一次深呼吸,吸入那些新鲜的空气,让它充满你的身体,慢慢的把它呼出去,呼出你不想要的部分。 吸气,让自己平静下来。这个时候可以像对待最好的朋友一样,对自己温情的说,我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接受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意,相信在彼时彼刻,我已经做了那个时刻我认为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对自己是满意的,你可以告诉自己:我对自己很满意,满意我今年一年的生活。我相信自己在今年做了最好的努力、最好的选择。 接下来对自己说:未来我会改变我能够改变的,变得更加智慧,我会努力接近自己想要的样子。 最后,“愿我平安,愿我健康,愿我幸福,愿我一切安好”。在对自己的祝福中,给自己一个温情的拥抱,感受自己的状态。 就是在平时,当你处在自责、不接纳自己的时候,也可以试试这个非常有效的自我关怀练习。 4. 断舍离 现代社会物质并不匮乏,但信息爆炸引起人们的焦虑、抑郁严重。 物质的进步,并没有带来精神的提升,反而让人们增加了压力感、焦虑感。 如果你想让自己活得更舒适自在,可以尝试用断舍离的理念去生活。 去掉生活当中没用的部分,扔掉那些对你没用的东西,告别那些你不再需要的情感,舍弃那些你一直放不下但又对你没用的物件、目标、责备。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接触的东西是有限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 如果不断被各种各样的物质所掌控,或者不断的花心力去照顾一些对自己不重要的东西,会让内心产生损耗,而减少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减少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鸟笼理论”,说的是: A送了B一个非常精美的鸟笼,B问A:“你为什么要送我这个呢?我又不养鸟。” A回答说:“你会养的。”B说:“我不信。” 随后的日子里,不断有亲朋好友问B:“你有这么精美的鸟笼,你的鸟去哪儿了呢?” 不管B怎么解释,别人都不相信他没有鸟。最终,B非常不耐烦,忍无可忍的买了一只鸟。 鸟笼理论想要说的是什么呢? 当我们拥有自己其实并不喜欢、不想要的东西时,也许会为了让这个东西显得有用,买更多的东西。 在生活中这也很常见:你买了一双鞋,为了配这双鞋又买了一件衣服,为了配这件衣服呢,又买了一条裤子或裙子。 为了搭配这一套,你又去买了一副眼镜、一顶帽子。 就这样,当你多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东西后,可能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同样的,如果你的家里有件你不需要的东西,那么你首先要腾出一个空间,去放置它。 其次,你每次整理的时候都要去思考,这个东西是不是要放在这儿,放在这里合不合适,它是不是要丢弃,还是要留下? 当有一堆不需要的东西的时候,你总要去面对的问题就是,这些东西我怎么处置,那这个时候东西越多,我们所面临的思考就越多。 所以,一些原本并不需要的东西,往往在后面需要我们反复的去花费心力思考——我该怎么去处置它? 它可以放在哪里? 当你看到这一点,可以回想生活中哪些东西需要放下、扔掉、送人的? 有哪些书你不会再读? 有哪些物品你不会再用? 有哪些东西放在那已经很久了? 有哪些关系不会再联系了? ...... 与这些不好的、没用的,或是在你生活中没有正向意义的,做个告别。 把精力、时间花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积极的、渴望的事情上。 祝愿并希望,未来的你,活得更好、更健康、更有活力、更自在!
作者介绍:李金岂
点亮家庭品牌创始人,情绪转化疗愈师,家庭治疗师,私人心理顾问、家庭成长教练、团体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