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八次主题沙龙团体操作系列培训第三次课
上周三晚七点,点亮家庭李金岂老师带领的“八次主题沙龙团体操作系列培训”,进行到了第三次。
在这次培训当中,不得不提到的是,培训时间预设是两个小时,而这一次,在将近三个小时的时候,才停下来。l
结束后,每一个人都仍然沉浸在课堂上的互动当中,思绪无法停下。

这次培训,在金岂老师的带领当中,学员们学到了如何操作这样一场关于“非暴力沟通”主题的沙龙。同时也在学习操作的同时,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到“非暴力沟通”的精髓。
以下是为大家留下的课堂剪影。
留下痕迹,这就是我们做剪影记录的意义。
上半场的训练还是从自我介绍的练习开始,由助理讲师王钰主持带领

助理讲师王钰老师主持开场,学员范俊刚自我介绍

助理讲师王钰老师主持开场,学员张芳君在做自我介绍
四十分钟以后,进入到下半场,金岂老师带领“非暴力沟通”主题

金岂老师在做非暴力沟通经验分享

金岂老师向大家推荐的有关非暴力沟通的三本书
讲到这里,金岂老师鼓励大家有勇气站到众人前面,同时,他说“当我们讲心理学,尽量去讲我们知道又能做到的,而不是知道却做不到的;每个人都关注自我,而很多人会因为过度关注自我,产生问题。”

学员们认真的倾听老师讲课

金岂老师说:“真正做到无我,首先做到自我。我们真的来做这样一个团体,就会接受很多人的挑战,不断关注自我,就会无法接受;做沟通主题的沙龙,我们将会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我们遇到不同的声音,如何去应对,如何去示范沟通。”
金岂老师带领大家进行基础部分练习
“观察、感受、请求、需要”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要素

金岂老师说:“当我们说出一句话,别人如何反应。
与大家互动;如何说出一句话,会绕过别人的防御。
当听到一句话,如何回应。”

金岂老师请三位伙伴,来示范并对比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如何沟通,如何回应。

观察:看到、听到的
感受:内在的
观察与评断相对应的。
金岂老师示范,什么是观察和评断。

金岂老师说:“我们需要学会区分的就是表达感受与想法,很多时候,我们把想法当成感受,所以沟通中,很难出现共情。”
在这里,金岂老师为大家讲了一个情绪标定技术:情绪一旦被标定以后,并且表达出来,就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当我们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时候,所用感受词语如何表达:先表达我们的观察,然后标定情绪。

感受练习
有关需要的部分,分成小组讨论模式

举例,并引发大家思考“他的需要是什么呢?”如何通过识别自身和他人的需要,来摆脱沟通中的控制。

思考:当别人击中我的痛点的时候,我的情绪是什么?我的需要又是什么呢?我为什么会痛呢?追踪自我感受的根源是什么

探寻感受的需要。
当我们找不到的时候,可以对碰,尝试。通过不断的确认性提问的方式来互动,来标定对方的情绪。我们要去探寻,我们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在这里,学员们讨论道有关原生家庭中常见的,与父母沟通难的话题。
金岂老师说:‘当我们去探寻我们的羞耻感的来源,就会突破自己的羞耻感。方法就是行动。
把不敢说出来的,尝试勇敢的说出来,就会突破自己的羞耻感。“

金岂老师的经验是:“你的父母,有时候你看到的他们的愤怒,并不是指向我们,而是因为他们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没有被疗愈和修复。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带着爱,去相信父母对我们的爱。
用柔软的方式,与他们对话,就可以看到他们的柔弱,穿透他们的愤怒。
当我们去掉父母在我们脑海当中的刻板印象,就会超越心中的父母。
每次与父母的沟通多做一点点小的尝试,比如肢体上的接触。
老师最后分享:”叛逆的孩子,往往是父母不会给孩子自主决定的权利,不能把掌控权给到孩子。
请求而不是命令,所以我们得到的多就不是问题的本身,而是把问题升级。
命令就会产生控制,控制就会产生反抗,带来很多消耗。
修炼自己的敏感度、觉察力,两两去处理。
自己内部和谐了,外部的关系就和谐了。与父母两者关系是联动的。
如果目前我们的方式是享受的,就带着这样的感受去给他们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