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八次主题沙龙团体操作系列培训第四次课剪影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八次主题沙龙团体操作系列培训,已经走到一半。
在过去的三次课当中,相信每一位学员,都有很多收获。
在本次课当中,金岂老师带领大家进行学习了——如何操作有关“家庭规条”主题的沙龙,并为大家做了良好的示范。
主题开始之前,是大家的演讲练习部分。与前三次不同,今天是设定了以故事的模式,让大家来进行自我介绍。
无论是谁,站到台上,仅仅是五到十五分钟,却总是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魅力。
学员张芬在进行自我介绍
大家在胡燕自我介绍的演讲完成后,给以正向反馈

学员徐冉的故事再一次打动人心,现场互动氛围一度热烈
“家庭规条”,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探索以及在原生家庭中探索的重要主题。

从家庭治疗的系统观来看,人们生存和成长的过程当中, 个体存在于社会当中,行为和意识就会受到很多规则的影响。同样,来自于家庭的很多潜移默化的规则,会让我们的头脑当中有很多的“应该”,这就是在我们家庭生活当中所习得的“家庭规条”。

这些规条,成为我们从幼年到成年以后,行事为人的内在规则。
这些应“应该”有时让我们很快乐,成为一个很受欢迎的人,这些“应该”有时,让我们成为很胆怯的人。

金岂老师为大家播放的是“家庭治疗之母”萨提亚女士有关“家庭规条”处理的精彩录像片段。这是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

学员们正在认真观看

金岂老师为大家介绍萨提亚女士,并讲解萨提亚女士正在演示的“什么是家庭规条”以及家庭规条,如何束缚一个人,而无法发挥和更好的运用自我,从而失去很多资源。

当我们“应该”“必须”的时候,就是绝对化的时候,这就带来人格“物化”,失去了自我的真实需要的可能和发挥自我的灵活性。

学员提问:规条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
金岂老师: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互动体验:写出对你而言什么是规条。

学员再次提问:
规条有时候也会为我们带来很多好的资源啊,不仅仅是束缚吧?
金岂老师回答:
是的,这个就是今天在这里,我们要去学习的。规条不仅仅是束缚,可是很多人看不到。所以会有很多的不同的转化,下半段就会演示,而转化的前提就是要罗列你的“家庭规条”

规条是我们头脑中“必须”、“应该”等,并且在家庭当中习得的。
大家对于“什么是家庭规条”展开热烈的讨论。

两人一组相互体验自己的原生家庭的“家庭规条”,每个人罗列12条家庭规条。
金岂老师为大家示范如何指导学员做“家庭规条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