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黑怕鬼,家长怎么做?

2018-12-23 18:37:39 郭素 96

最近有位妈妈来咨询,说宝宝4岁了,从宝宝3岁上幼儿园起就分房睡了,一年以来都好好的,最近突然不愿意了,说他的房间里太黑,有鬼。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爸爸说如果怕黑就让宝宝开着灯睡觉吧,但又觉得会影响宝宝睡眠质量。真的是左右为难。

我想,想这位宝宝一样怕黑怕鬼的孩子应该不在少数。有的家长可能想,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好起来的,你说得对,大部分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问题会有所缓解。但是仍会有一部分孩子会一直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长大后可能表现为对未知充满焦虑、对权贵总是小心翼翼,严重一点的,甚至一个大点的声音都会让他吓一大跳。那么,宝宝原本挺胆大的,突然怕这怕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又该怎样帮助宝宝度过这个难关呢?

一般来讲,我们说一个人的恐惧,大概有这么几个来源。不同的原因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种就是对死亡恐惧的压抑。大人们可能会感到奇怪,孩子那么小,有没有见过谁死亡,哪里会有死亡恐惧呢?其实,当孩子看到动物、昆虫的死亡,甚至树叶的凋零都能让敏感的孩子感受到死亡,从感受到生命有出生、成长、衰弱、死亡的周期开始,孩子就开始对死亡恐惧。有的孩子会问“妈妈,你会死吗”,或者突然抱着你,说“妈妈,你会一直陪我的,对吗?”这些,都是孩子产生了死亡恐惧的体现。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儿子的故事。记得在我儿子刚满5岁的那个春节,有一天他和奶奶在家里玩,突然很认真的对奶奶说“奶奶你不会死的,对吧?”“奶奶你能活过年吗?”其实这是儿子对死亡的恐惧的一种表现,奶奶那里明白这个呀?!以为这是自己大限将至的征兆,怎么也不相信我的解释。最后我不得不带老太太做了一个全身体检,然后找了她最信任的半仙儿算了一卦,半仙儿告诉她,她会一直活到92岁呢。老太太这才勉强安下心来。由此可见,死亡恐惧其实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无论是45岁的幼童,还是670岁的老人。

人们总会通过某种方法把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压抑下来。孩子也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孩子从周围环境和大人那里获取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导致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对死亡恐惧的压抑方法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内心无法承受的那一部分恐惧通过对妖魔鬼怪的方式外化出来。

另外有一种,就是所谓的恐惧情境,有的孩子会恐黑,怕高,这个东西就与孩子们对于分离----与母亲分离与家庭分离啊,这些没有完成好有关。孩子上幼儿园,是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对孩子来说,未来是怎么样的,他是一无所知的,第一次长时间的离开妈妈或者其他主要抚养人,他并不知道这样的分别是不是还会重聚,妈妈会不会就此消失了呢?如果妈妈着这么消失了,对孩子来说就无异于死亡。对于这样的一种未知,孩子有可能不恐惧吗?另一方面,我来到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老师不熟悉,不知道他们会对我怎么样,保育员阿姨不熟悉,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照顾好我,小伙伴不熟悉,不知道他们喜不喜欢我?孩子的小脑瓜里有这么多不确定,你说,她能不恐惧吗?

    如果妈妈在送她上幼儿园前已经做了很多心理建设,孩子适应起来很快,恐惧也会随之减少,如果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不耐烦,采用欺骗、威胁、强制等方法让孩子上学的话,这样的恐惧就会被放大。严重的还会伴随终身。孩子对自己的感知、情绪无法准确的描述,就会想象出一些鬼怪之类的意像,并对同样充满未知和不确定的黑暗表现出恐惧。

这些分离的失败,孩子也会产生一个跟恐惧有关的一些泛化的表现。

那么还有一种就是近期家里的一些变故。比如搬家、父母离婚、家里增加了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亲人离世等等。这些因素的共同点都是未来未知。孩子对未知的东西无法把握就会产生焦虑,最深的焦虑就是恐惧。当他无法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他的这些负面感受的时候,他就会通过把恐惧外化为妖魔鬼怪,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

当然,精神分析学派会认为随着孩子性意识的萌芽,孩子进入俄狄浦斯时期,担心自己受到同性父母的责罚也是恐惧产生的来源。因为比较学术,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以上讲的就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原因给孩子带来的恐惧,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怎样帮助孩子走出这个难关呢?

首先,从态度上讲,家长千万不要指责、批评或者嘲笑孩子。因为孩子表现出来的怕黑怕鬼,在我们大人眼里可能都是自己吓自己,但是怕黑怕鬼背后是孩子对于未知、失去掌控的焦虑,归根结底对孩子来说都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情绪。当然,因此让孩子开着灯睡觉也是不可取的。研究表明,开灯睡觉坏处很多,它会抑制身体褪黑素的分泌,增加患癌几率;引起孩子性早熟;导致孩子出现眼部疾病等等。

然后,针对以上几种原因,我们可以做一下几点:

第一:是正确回答孩子关于生命、死亡等的问题。让他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种现象,因为死亡的存在,我们更加的热爱和珍惜每一天,同时,即便是会有死亡,妈妈的爱也不会消失。关于这一点,可以给孩子讲一些这方面的绘本。比如让《小伤疤》,《活了100万次的猫》《獾的礼物》《爷爷变成了幽灵》《石狮子》《安德烈的愿望》《爸爸的围巾》《祝你生日快乐》《当鸭子遇见死神》等等,让孩子从温暖的故事中去理解死亡的意义,完成生命教育,降低对死亡的恐惧。

第二:做好分离前的心理建设。首先,在准备让孩子入园之前,在家里练习与最亲近的抚养人的分离。具体做法是,妈妈离开之前告诉孩子,我要出去做什么,等指针指到5的时候,我就会回来,并且保证到时候一定准时回来;时间从半小时开始逐渐延长。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建立一个可预期的安全感,知道妈妈的离开只是暂时的,妈妈不会就此消失,妈妈一定会回来的。同时也对时间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然后,让孩子学会与同龄小伙伴相处。这会大大的提高孩子融入陌生环境的能力,帮助孩子减轻和妈妈分离的焦虑。

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多次带孩子去跟幼儿园的老师熟悉,如果有可能,可以在刚开始的一两个月每天只上半天幼儿园,等逐渐熟悉了,再过渡到全天上课的状态。

做好了以上几点,孩子克服分离焦虑带来的恐惧的能力会大大增加。但是,仍然有些孩子还是会有恐惧,那么,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工作。

第三将孩子心中的“鬼”进行角色分析,弄清楚孩子害怕到底真实害怕的是什么。 也许跟孩子聊着聊着,你会发现孩子心中的鬼其实像极了生活中的某个让他害怕的人,或者电视里的某个角色。这样你就会弄清楚宝宝到底是在恐惧什么,进而帮孩子正视这个因素并不再害怕。

设计些黑暗中玩的小游,让宝宝觉得原来黑暗中也可以有好玩有趣的体验。 如:让孩子在黑暗中通过摸索找出某件玩具•••这样,孩子也许会觉得“黑”其实也没那么恐怖啊。

和孩子交心! 给孩子讲讲自己儿时的恐惧,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和他们一样曾怕黑、怕鬼,也不敢自己睡觉,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这样,孩子就会因为有同类或者榜样的存在而不再那么害怕了。

第四:试着让孩子用想象把害怕的东西描述并画出来。 孩子们大多想象力丰富,他们对于“黑”和“鬼”等的恐惧,也都是在自己平时所听和所见的事物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 不如就试试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恐惧,让孩子具体地描述出让他恐惧的“鬼”到底长啥样,然后试着帮助宝宝根据描述把“鬼”画出来。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发现“啊!原来鬼长这样啊,还挺可爱···”画出来后,请孩子给自己画的鬼取个名字。在咨询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我们把内心中不确定的东西画出来后,对不可知的事物的想象带来的负面感受就会大大降低,如果我们再给他取个名字,潜意识里这个东西就跟自己建立了亲密、无害的关系,成了自己可以控制的了事物。对他的恐惧就基本消失了。

总的说来,不要强迫孩子短时间就能克服恐惧,爸爸妈妈要对孩子有足够耐心与信心! 也许孩子依然很害怕,依然需要爸爸妈妈陪才敢入睡,那就陪陪孩子吧!但请相信,只要我们耐心地指引,孩子慢慢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克服这些恐惧的。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