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个案引发的对厌学原因的思考
几乎是同一个时间段,我的咨询室接待了三个孩子,他们有同样的问题:厌学。他们几乎有相同的经历。接下来,我以小F为例,看一看是怎么样有了厌学情绪的。
小F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的,这是他的条件,除非你们跟我一起去,否则我不接受心理咨询。小F小学阶段成绩很好,英语还拿过市级比赛一等奖,妈妈在跟我讲述小F的情况时,一直皱着眉头,只有说到这儿时,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然而笑容几乎一闪而过,妈妈迅速回到了眉头紧蹙的样子。
现在小F上初一了,第一次月考全班48个孩子,他排在37。妈妈急了,要给小F报各科补习班,如果上完这些补习班,再做完学校留的作业,小F的周末就连外出吃个饭的时间都没有了,小F不愿意。跟以往一样,没有听话的结果是妈妈歇斯底里,并且揍了小F一顿;跟以往不一样的是,这次小F挨完揍没有认错,仍然不愿意去上补习班,并且开始不完成家庭作业,开始无节制的玩游戏。“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求也求了,道理也讲了,都没有用......”说到这里,妈妈哽咽了,开始抹眼泪。
我把目光转向了爸爸。
爸爸无奈地叹了口气说“我太忙了,在升职或转岗的关键时期,原以为她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带一下孩子,应该没有问题的,谁知道竟然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也不奇怪,儿子肯定随了他妈,比较笨。”
小F一直低着头,看得出他在很认真的听,时不时的用眼睛瞟一眼爸爸或妈妈。
第一次咨询在妈妈的哭泣、爸爸的无奈、小F的沉默中结束。
在随后的咨询中,我了解到小F的妈妈和爸爸经常吵架,妈妈觉得爸爸看不起她,爸爸觉得妈妈动不动就哭,好像谁欠了她似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丈夫经常以加班、出差为由不回家,妻子甚至怀疑丈夫可能已经有了第三者。为了小F,夫妻俩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令妈妈意外的是,小F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知道他们在演戏。“考上重点中学仍然不能让他们关系好起来,我都快没有家了,学习好又有什么用?”
我在孩子迷茫的眼睛里,看到一个大大的“?”,和“?”后面深深的恐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能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
我们看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对世界充满好奇,为了获得新的技能不断地反复练习,我们经历无数次跌倒,才学会走路;我们弄脏了很多衣服,才学会用筷子;我们在能清楚表达自己之前,认真模仿,反复纠正,从未觉得厌倦;那么,是什么导致孩子的学习动力逐渐减退,直到有一天觉得学习令人痛苦万分呢?
我在小F身上看到了两点原因:
第一:恐惧。
恐惧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好,孩子担心家不成家。家对于孩子的意义,和大本营对于战士的意义一样,意味着补给、安全和支持。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无法带给孩子安全感,他又有什么心思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困惑呢?
然后是来自于母亲没有规律的打骂。“不知道什么时候她会打我或者骂我,同样是作业没有做好,她心情好的时候就会给我讲道理,她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挨骂甚至爱打;有时候我什么都没做,莫名其妙的就会被她臭骂一顿。”说到这儿的时候,个子比我还高的孩子开始流泪。
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确定的预知,不知道推开门回家时将会面对的是一张笑容温柔的脸还是劈头盖脸的责罚,这种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必然会消耗孩子很多的能量。
第二: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小F的爸爸毕业于名牌大学,平时忙于工作,跟小F的沟通很少。小F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偶尔会把不会的题拿来请教爸爸,爸爸总是看了一眼就说:“这么简单都不会,怎么会这么笨!”小F很不服气,决心一定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证明给爸爸看。等到把漂亮的成绩单拿给爸爸的时候,爸爸轻描淡写的说了句“考得还不错嘛!不过,小学的东西都简单,是应该考这样才行。”当进入初中,成绩下滑的时候,小F认为果然爸爸说得对,我就是太笨了,我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现状的。既然如此,我何必费劲呢?爸爸不断的打击和否定成功的让孩子内化了“我不行”的声音,学会了习得性无助。
看起来厌学是孩子的问题,其实背后却隐藏着家庭动力的问题,或者是夫妻关系不和,或者是亲子关系不睦,基本上两者都会相伴而来,兼而有之。家长往往希望通过教育孩子来解决问题,然而问题的关键却在父母身上。改变家庭的动力系统才是孩子改变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