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本周日下午“家庭治疗技术学习”分享沙龙欢迎你
亲爱的朋友:
你好!
你知道什么是“家庭治疗技术”吗?你对家庭治疗在学派中的作用了解吗?
对于打算或者正在从事心理学行业的你来说,是否对家庭治疗技术感兴趣呢?
我是金岂,大理去来,已有许久没和大家见面。
去大理之前的最后一周,我再一次参加了广州萨提亚LEVEL1专业训练班的学习,而此次,正是这个阶段学习的最后一次课程。至此,本阶段的专业学习对我来说,已告一段落。
回顾这一年来的学习,收获颇多。我于四年前坚定的选择了“家庭治疗”方向,这几年当中,我用自己所学,做了非常多的实践。
通过这一年多的学习,我对于家庭治疗技术的理解,更加的透彻和深刻。
现在,我于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系统学习一年结束之际,特别为你带来专业分享沙龙:
——我在萨提亚LEVEL1专业训练班的学习感悟。
在这里,我会重点向你分享学习中的沟通理论、原生家庭、冰山以及其它理论基础,然后我们也会一起探讨到每个人如何选择自己所适合的学派,如何更好地在心理学行业中发展的问题。
如果你有兴趣,欢迎你报名参加我的分享沙龙。
我的介绍如下——
带领老师:李金岂
系家庭治疗师,私人心理顾问、家庭成长教练、团体治疗师,曾带领沟通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家庭探索等多种心理工作坊,为多个企业提供心理援助服务,萨提亚LEVEL1专业训练班学员。
如果你想报名参与——
报名及费用:
请联系“点亮家庭”客服微信报名
费用:50元/人
时间:2018年8月26日(周日) 下午2:00—4:00。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跳伞塔街道首航欣程一栋四单元306
相关学术资料:
1、什么是家庭治疗
家庭疗法(Feamily Therapy)又称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协调家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夫妻治疗(也叫婚姻治疗)是家庭治疗的一种特殊模式。
2、家庭治疗概述
家庭疗法与以个人为对象而施行的个体心理疗法有所不同,其特点是不太注重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而是把焦点放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
由于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它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最为密切。家庭中每个成员的个性、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模式等,皆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
家庭成员之间密切交往,互相产生正性的和负性的影响。
但是,由于家庭功能不良,诸如家庭领导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入、家庭内部互相折磨、家庭关系扭曲、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家庭松散、互不关心、中老年人的困难,以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员在不同程度上卷人家庭纠纷,在病态的家庭关系中都占有一角,从而导致各种病态情感和行为障碍。
3、家庭治疗理论观点
家庭疗法的主要理论观点是把家庭看成一个私人性的特殊"群体",需从组织结构、沟通、扮演角色、联盟与关系等观念和看法出发,以了解此小群体,并且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此家庭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
即在家庭系统内,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会受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影响系统,而系统也影响其成员。这种系统相关的连锁反应,可导致许多所谓病态的家庭现象;而一个人的病态行为,也常因配合其他成员和心理需要而被维持。
基于此种观念,家庭疗法主张,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着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治疗对象。
家庭治疗通过语言疏通家庭关系,指导生活模式,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治疗,以改善病人生活环境,促进病人康复有关家庭治疗的学派纷陈,理论和术语各异,治疗模式也有差别。例如,行为学派的家庭治疗家把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下来,进行行为矫正。
精神动力学派的家庭治疗家以探讨家庭中潜在的心理冲突和投射机制,启发内省力,促进人格成熟,以和谐家庭关系。
然而所有这些学派又都有共同之点,那就是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并采取积极干预的策略,一方面力图打破原有的僵局;一方面重建健康的交流和行为模式。
精神疾病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不言自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
家庭关系不和睦,成员间时常争吵、打闹,甚至反目,常会成为沉重的心理压力,致使疾病发生,对精神疾病的恢复也有不良影响。
有些病人,一进医院病情就缓解,回到家里病情就复发,完全能说明病人与居住的环境、人际关系不相适应。
在预防精神疾病方面,没有什么别的群体组织比家庭更重要。在日常的家庭交际中(特别是在孩子成长的最初五年中),常埋下精神疾病的种子。
数以万计的成年精神患者早期病史表明,尽管原因千差万别,但至少包含了下列因素之一:家庭破裂、社会不稳定造成的家庭问题(酗酒、分离、家庭争吵、失业)以及(或者)家庭内实际的精神疾病。缺少家庭内的适当关注、不会塑造孩子健康心理(溺爱、放任、隔绝等),错误模仿等更容易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4、家庭治疗技术适应范围
家庭治疗的适应性,从理论上来说,假如一个家庭在家庭结构、组织、沟通、情感表现、角色扮演、联盟关系或家庭认同等方面有非功能性的现象,并影响其家庭的心理状态,而且难以由家人自行改善或纠正时,宜由专业人员协助辅导,通过家庭治疗来改进其家庭心理功能。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假如我们发觉一家人常不和谐、父母教育子女有困难、兄弟姐妹难于相处、夫妻感情不佳,影响全家人的日常生活,也可考虑采用家庭治疗。
假如一个家庭遭遇重大的挫折或困难,家里人不知如何应付与适应时,均可考虑进行家庭治疗。
此外,家庭从一对夫妻结婚成家到生育子女、养育子女、子女长大并离开家,直到夫妻年老、丧偶、去世为止,要经历"家庭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需面对特殊的心理课题,也会遭遇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也是需要通过家庭治疗来解决的。
5、家庭治疗技术目标
家庭治疗的目标,在于协助一个家庭消除异常或病态的情况,以便能执行健全的家庭功能。
所谓健全的家庭功能应有健全的"家庭结构",适当的领导、组织与权威分配,没有散漫或独权的现象;成员间的角色清楚且适当,没有畸形的联盟关系;
健康的家庭有良好的沟通,能维护交流功效;成员间有情感交流,相互提供感情上的支持,能团结一致对付困难;对内有共同的"家庭认同感",对外有适当的"家庭界限"。
一个健康的家庭在其生活中能有适当的家庭仪式与规矩,也有家人共同生活的重心与方向。
家庭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让病人及其家庭成员之间展开讨论,找出矛盾的焦点,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利于病人康复的家庭环境。
6、家庭治疗技术的治疗模式
针对家庭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可采用不同的家庭治疗模式。
主要的家庭治疗模式有以下四种:
结构性家庭治疗模式
这一治疗模式的重点放在家庭的组织、关系、角色与权力的执行等结构上,使用各式各样的具体方法来纠正家庭结构上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例如,家庭成员间的自我界限划分不清,没有各自的自主独立的角色,犹如粘在一起的"混合体",可用'家庭形象雕塑技术"帮助家人了解各自的权利、义务、角色,并把治疗重心放在建立家庭成员间应有的界限上。
假如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扮演不妥当,甚至颠倒,包括夫妻、父母、亲子或同胞间,则治疗的重心应放在角色扮演的纠正上,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所产生的三角性冲突与情结,更要纠正改善。
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力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都是家庭结构上的问题,也是促进家庭功能改善的要点。
行为性家庭治疗模式
行为性家庭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家庭成员间的行为表现上,即建立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与进度,充分运用学习的原则,给予适当的嘉奖惩罚,促进家庭行为的改善。
策略性家庭治疗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对家庭问题的本质有动态性的了解,并建立一套有步骤的治疗策略,着手更改认知上的基本问题以求有层次地改变家庭问题。
例如,一个成年的孩子仍依赖母亲,无法独立自主地应付社会刺激,治疗的策略应行先把重心放在如何协助母亲去"放走"自己的孩子,不要不放心、舍不得;
接着探讨为何父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去协助妻子教育孩子;
还可把治疗的重点移到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上,或是夫妻之间的情感问题上,以便解决因夫妻关系不调,使得妻子把情感的重点放在孩子身上,潜意识地希望孩子永远陪伴自己,弥补心理空虚,策略性家庭治疗就是要了解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并制定治疗的先后步骤与策略。
分析性家庭治疗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心理分析来了解家庭各成员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及亲子关系的发展,主要着眼于了解且改善家庭成员情感上的表达、满足与欲望的处理,促进家人的心理成长。
7、家庭治疗技术相关背景
家庭治疗由麦尔首创。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试行家庭治疗,以纠正这些心理病态。
早期的家庭治疗(1940-1945)多受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影响,只对家庭成员中的病人进行个别心理治疗。
但在此时期内,麦德(Madd)和巴伯(Buber)等人则受集体心理治疗的影响,重视对家庭成员的集体治疗。
1948年,我国台湾省精神病学家林宗义根据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家庭模式,综合日本的职业治疗,建立了家庭治疗中心。
70年代,美国马斯汀(Mustin,R.T.H.)在家庭治疗中,尚提及家庭妇女参加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
自1962年《家庭过程》杂志发行后,家庭治疗就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使其成为不可被取代的心理治疗类型之一。
美国婚姻家庭治疗协会从1970年的913个,增加到1979年的7567个,并成立了300多个家庭研究所。